|
|
|
|
|
|
2007-10-15 作者:邓聿文 来源:北京青年报 |
|
|
截至上周五,沪市最高点摸至5959.36点。除了股指外,以股市市值和股民数量这两个衡量证券市场规模大小的指标来看,目前A股市值达到27万亿元,超过去年20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总数也突破1.2亿。可以说,中国资本市场已从过去的一个小部分人参与的、带有尝试性的市场转变成日益大众化,渗透力和参与程度日益提高的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投资开户数破亿,意义不可小觑。以当前资本市场最发达的美国为例,平均家庭的资产证券化比例都在三分之二,只有很少部分的储蓄和现金资产。特别是美国社会中下层民众购买股票的人数日渐上升。据统计,目前美国有50%的家庭投资于股票,家庭股票的持有量达到13万亿美元,而1952年这一比例仅为2%;1994年美国家庭收入中的18.3%来自股市,而1998年7月则上升到30%。家庭财产证券化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家庭投资理财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家庭财产证券化水平虽然还赶不上美国,但1.2亿A股账户数即使刨除一人两户以及休眠账户,A股市场的股民至少也有5000万,以一家三口计算,涉及到的人口规模达到1.5亿。换言之,中国有1.5亿人的日常生活与股市密切相关,这表明中国的民生状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正如一些论者所指出的,正在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微观基础,反映在民众生活方面,标志着民众的收入来源、经济观念、保障基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的确,从民生的角度观察,5000万股民参与证券市场,有着非同寻常的社会意义。中国改革的一个目标是让人民收入增长,生活富裕。收入增长的一条直接途径是提高工资水平。其次,是改变财富和收入的分配机制。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公众可以利用股市这个平台分享改革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红利。过去中国股市由于种种制度原因,吸引不了民众参与,股市也没有财富效应;股权分置改革后,解决了长期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制度瓶颈,特别是一批央企的上市,为民众参与财富的分享提供了机会。另外,中国民众的投资意识和金融意识一般比较薄弱,小富即安。而培养人们的投资意识、金融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着力推进的目标,5000万股民参与股市,表明中国民众的投资意识和金融意识开始觉醒,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无不表明,一国的崛起有赖于资本市场的推进和国民投资意识的提高。 股市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分量越重,对股市的监管就越要谨慎。这不仅是因为股市刚刚克服了一些制度障碍,初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在于今年以来,我国各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尤以食品以及日常用品为甚,给部分群众的生活带来一定压力。在我国股民中,有相当部分是低收入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把大部分收入投入到了股市。如果股市因为投机等因素导致财富效应不再,中小股民赚不到钱或者投资亏本,而物价又在不停上涨,会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对于股民来说,虽是买者自负,但一个庞大贫困阶层的存在对社会而言终究不是什么好事。 目前的中国股市还存在中国证监会尚福林主席最近所批评的一些风险现象,如“老鼠仓”、假账户、宣传误导等。其中三类问题需引起关注:一是内幕交易;二是操纵市场行为;三是部分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严重损害中国资本市场持续成长的基础和道德底线,动摇人们对资本市场慢慢培养起来的信心。 一个大众高度参与的市场不仅事关经济,更事关民生。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的视角,还要从民生和政治的视角去监管股市,在政策上积极规避金融引起的社会风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