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地铁降价看公共产品属性回归
    2007-10-08    作者:王清    来源:红网

  10月7日起,北京市轨道交通全路网(不含机场轨道交通线)实行单一票制,票价为2元/人次,即乘客乘坐轨道交通一次出行,不论乘坐距离长短和换乘次数多少,使用一卡通卡或现金购票,均为2元/人次。(10月7日新华网)

  在“听取涨声一片”的现实语境里,北京地铁票价从3元、4元、5元的价位统一降到单一2元,绝对是当今社会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首都在金秋十月给全国人民送上的一份厚礼。我们终于欣喜地看到,在公共产品市场化的浪潮中,北京方面头脑清醒,视野开阔,对具有普世价值和普惠福利的公用事业,不嫌弃,不推诿,不甩包袱,勇于承担政府应尽责任,让人人尽享社会公共福利,使社会公用事业回归了本来面目。
  曾几何时,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许多城市把原本由政府“埋单”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向了市场,这些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外部性”的东西,竟然成为以赢利为目的的各类企业赚钱和发财的渠道。自来水“公司化”了,公交车“多元化”了,电汽热“产业化”了。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省百分之四十的公交企业、百分之五十的供水企业、百分之八十的燃气企业的国有产权已经出让。全国城市百分之五十以上水厂股权已经出让或转让。现在,在一些城市,公民还能够享受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大概只有街头公园里并不清新的空气和遥远天空中并不洁白的几朵云彩。
  市政公用事业实行市场化和股权多元化改革,的确缓解了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与政府财政相对不足的矛盾,政府是甩掉了多年来压在身上的沉重包袱。但产权、所有权不是政府的了,如何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却是个悬而未决的未知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这些“民营化”或“私营化”的公用事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推动一轮又一轮涨价热潮,而政府在和他们“博弈”中,为了维护自己的“改革成果”和屈服于“大公司利益”,只得乖乖就范。最终,被政府甩掉的包袱,都沉重地压在了老百姓的身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是什么?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以这问题作为重心下笔,而跟着的200多年来,没有一个经济学者不关注这问题。经济学家形成的共识是,政府的职责就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发展城市公用事业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政府不可推卸地要成为投资城市公用事业的主体。城市公用事业企业应是国有的,甚至是国有独资的。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上多半国家仍然保持公用事业国家投资、国家所有、国家控股。事实上,国外许多先进国家的公用事业都是亏损的,由政府进行巨额补贴。他们的执政理念就是政府要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公众考核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就北京地铁而言,在城市道路资源持续紧张、交通日益拥堵、地铁市场行情看好的情况下,北京地铁完全可以以物价上涨、成本增加、支出加大等众多缘由提高地铁票价。然而,北京市显然没有将具有公益性质的地铁交通完全“交给”市场,而是维持了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和服务性。这样做的结果,北京市的财政将要承担很大部分弥补。而这让每一个北京市民,每一个在北京学习、生活和务工的外来人员,每一个到北京旅游、观光和出差的中国民众,都通过这种方式,享受到人民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普惠福利,也通过这一途径,分摊到每个人身上。这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意,也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愿北京市的做法不是孤例,能够引起更多城市效仿和跟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