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未来经济走势仍然诡谲
    2007-09-20    作者:马红漫    来源:证券时报
  “冷与热”的矛盾数据,让争议各方的观点都有数据和例证的支持。在市场人士看来势在必行的降息举动,在经济学家看来却是迈出了极其危险的一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国很难独善其身。经济趋势不明朗的阴影也逐步在中国显现,货币政策几乎被使用到了极致。面对充满诡谲之味的经济趋势,如果无法改变政策工具的选择,就必须要谨慎采取政策措施。
  25个基点,还是50个基点?这个被市场猜测多时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美联储最终宣布将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大幅度降低50个基点,到4.75%,这是美联储自2001年1月以来最为强力的措施。
  美联储较大幅度的降息举动立即引来了证券市场的上扬,因为这让投资人预期经济能够随之摆脱楼市下滑以及信贷危机的阴影。
  然而,美联储大幅降息的举动并未获得一致赞同。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就明确表示,为避免通货膨胀反弹,美联储不应急于降息。而正在中国访问的投资大师罗杰斯也评论说,大幅降息托市无异于大量印刷美钞,美国将面临严重通胀的威胁,美元和公债市场将崩溃,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甚至更大。
  这样尖锐的争议并不出乎意料,因为当下全球经济形势的确是扑朔迷离。对于美联储而言,之前的次贷风波尚不足以打动其采取降息举措,毕竟次贷只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局部领域,未必意味着整个经济转冷。但是,随着其他宏观经济数据的渐次公布,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和零售数据都出现了转冷的迹象,这表明着宏观经济运行的紧缩风险已不再局限于房产的风险贷款领域,这才让美联储再也无法淡然处之,降息之举由此而来。
  然而,一个明显矛盾的信号是,尽管美国经济在就业和销售领域出现转冷迹象,但是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却独树一帜,最高收于81美元上方,再创历史纪录,这显示出市场价格走高的潜在动力非常巨大,而价格走高则是经济趋热的标志。
  “冷与热”的矛盾数据,充分显示出经济走势的扑朔迷离,同时也让争议各方的观点都不缺乏数据和例证的支持。由此,在市场人士看来属于势在必行的降息举动,在经济学家看来却是美联储迈出了极其危险的一步。
  事实上,经济前景的迷茫让美国货币政策的方向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冷和热”两个方向同时延伸发展,后果将非常严重。从趋冷的一面看,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尚未消却,英国的北岩银行已经陷入了被公众挤兑的境地,公众甚至可以忍耐6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去排队提款。此外,降息的举动固然可以缓解次贷风波,但是从风险释放角度看,更像是让本应暴露的市场“脓包”被人为隐藏,并不能够彻底化解。从趋热的因素看,持续飙升的油价,必然会传导到后续经济环节,降息的举动会让企业加大投资需求,进一步共同推高市场价格。
  由此,一旦被暂时隐藏的房地产市场风险与物价冲高同时爆发,那么,一个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几乎被视为“癌症”的词汇就会出现,就是“滞涨”。也就是宏观经济衰退同时伴随着物价的飙升,这一曾经让凯恩斯主义彻底被淘汰的幽灵,似乎重又显露。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久盼的美联储降息,并不能让代表经济前景方向的“靴子”随之落地。
  面对“滞涨”的经济走势,学界至今鲜见有效的对策。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类似中医,看似见效缓慢,但是累积效果或可彻底扭转趋势,导致目标与结果背道而驰。由此,一次50个基点的降息,正是因其可能激发“滞涨”出现而遭到反对,毕竟在经济走势尚不明朗、房地产风险释放前景尚不清晰的背景下,调控的步子谨慎点才是最优的选择。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国很难独善其身。大洋彼岸的政策变动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也已经产生影响。最为直接的是,未来中国央行的加息空间被进一步制约,不断缩窄的中美利差只会刺激热钱的涌入,对此央行不得不更加谨慎采取加息举动,这等于让央行拥有的紧缩政策“武器”减少。当然了,即便没有美联储降息的举动,央行的调控工具也已经是捉襟见肘了:除了利率工具之外,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接近历史高点,再提将会加大市场心理压力,而最近一次提高之后,银行系统的资金压力已经明显加大;至于颇具中国特色的定向央票和特别国债,更是因其日益加大成本而难以持续。为了降低成本开支,央行已经不得不在加息前发行定向票据,这已然成为市场判断何时加息的重要依据,而最近面向公众发行的特别国债,同样因其4.68%的水平远低于市场预期而遭冷遇。
  更为关键的是,经济趋势不明朗的状况也逐步在中国显现。货币政策已经几乎被使用到了极致,尽管从目前的CPI数据看,尚未显现其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紧缩性货币政策完全失灵,其累加政策效应在未来的爆发力度可能会超出市场的想像。
  就以加息为例,始自2004年10月29日加息周期,央行共先后9次上调利率。尽管每次最多27个基点的涨幅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从累积的影响看。对于贷款开支的压力明显加大。测算显示,总额40万元、期限为2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以等额本息法计算,经过9次加息之后,总开支净增加达到12万元,达到本金的30%,居民贷款购房的开支压力明显加大。不断加大的贷款开支一旦超出购房者能够承受的临界点,类似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违约风险就可能爆发。但另一方面,当下的物价上涨现象却因其结构性特征,也就是食品价格上涨为主,作为总量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很难实现“精确打击”,物价高位运行的状况至少在未来几个月将继续维持。
  食品物价高企、房贷压力加大,居民生活的成本开支将随之迅速攀升。在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备的状况下,抑制消费开支就成为居民的唯一选择,而当下制约中国经济良性运作的瓶颈却正是消费需求不足,岂不是南辕北辙?面对充满诡谲之味的经济趋势,如果无法改变政策工具的选择,就必须要谨慎采取政策措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