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中国的货币政策越来越重要,但无庸讳言,中国货币政策的市场传导性远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体国家,目前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被人为夸大。 8月份再创十一年来历史新高的中国消费品价格指数(CPI)数据,通胀风险的扩大,与一些人对于央行未能事先实行严厉的紧缩型货币政策不满,加剧了人们对于央行实行紧缩政策的预期。 央行已经就此做出明确表态。央行行长9月10日在参加国际清算银行会议时表示,对通货膨胀感到担忧,并称对抗通胀是央行的目标。而此前周小川更指出,央行希望真实利率为正值。就在他做出上述表态之前同,财政与央行已经打出紧缩政策的组合权:央行接连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放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来回收流动性。财政部日前也宣布,将在9月份分三期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00亿元特别国债,直接向银行间市场回收货币流动性,以减少投资与信贷过热的压力。 不过,央行虽然在口头上对通胀风险十分重视,但在实际行动上不可能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货币政策。 央行不可能实行激进的货币政策的第一条理由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上,以国家统计局为代表的主流意见是,中国此次通胀风险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构成,占据了80%的比重,是结构性价格上涨,不会导致物价全面失控。随着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保持猪肉价格稳定的措施逐渐收效,CPI指数在今年7月、8月到达高峰后,将呈逐步下行的走势。因此,政府没有必要采取过于激进的货币手段干预经济。 央行部分认可这一说法,周小川先生不以单个月份而以前6个月或12个月CPI均值来衡量利率正负就是一个证据。如果以半年的均值衡量,中国通胀率与负利率的情况就变得不那么严重。以1年期均值衡量,与目前1年期的存款利率相比,存款利率为正,今年上半年虽然是负利率,不过并不严重。如果只以今年8月的数据比较,负利率就很严重。 央行希望实际利率为正值可以有两重理解:第一,央行将想办法使目前的负利率迅速变成正值;第二,虽然央行希望实际利率为正,但受制于各种约束条件,不可能马上做到实际利率为正,只能小步慢升,现在实行正利率还只是“希望”。这更符合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状况。 央行不可能实行激进的货币政策的第二条理由是,再激进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现实面前都会失效。 9月6日,央行宣布将于9月25日上调被称为“巨斧”的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年内第七次上调,接近历史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最高上限;9月7日央行向部分金融机构定向发行1510亿元定向票据,发行量大而利率低,对信贷增长过快的银行具有惩罚性质;9月10日财政部通知2000亿元特别国债将通过银行间债市向社会公开发行,其中本月发行1000亿元。而在此前的8月21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4次加息。动了巨斧动小刀,为了收缩流动性,央行在国务院的指示下,已经刀兵斧钺齐上阵。 但紧缩政策效果不佳。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为249.8亿美元,该数据稍低于市场预期的252亿美元,中国的外贸顺差仍处于高位。如果中国外贸顺差急剧下降,将会对中国经济、就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按照规划循序渐进改变出口贸易主导的经济模式。这一理论颇有市场,如果以此理论,利率与汇率只能小步快走,而绝不可能一步到位。 央行此前的小幅紧缩都对被市场当作反向指标,甚至出现越加息股市越涨的怪象。最近的一连串组合拳虽然有效地回收了流动性,但所付出的成本不低,不可能成为常态,只能是紧急状态下的特殊做法,这已经导致银行间市场趋紧,隔夜拆借利率大幅提升,如果继续实行,将影响到一般企业运转。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已经出现困难,越是市场化的企业对利率越是敏感,也越容易在急剧紧缩政策之下受到伤害,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土壤损害也越大。 毕竟,央行的职责是维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导致全面紧缩,是各方面都不愿意看到的,并且已经实现的货币紧缩政策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央行立即加息,使利率高于8月份CPI是不可能的。年内央行最多可能有一到两次加息,每次至多27个基点。 最后,当然并非最不重要的是,由于美国经济受次级债影响有衰退之虞,在9月11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讲话后,市场对美国降息预期增强。在美国降息、欧日停止加息时,中国不太可能是如果大幅加息,做出有违中国自身经济利益的悖谬之事。并且,伯南克暗示美国无法替全球经济失衡负责,中东产油国与新兴经济体储蓄过多。这同时意味着,美国将加大中国金融、资本领域的开放压力,同时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财长保尔森今年12月将率特别代表团访华,届时货币问题将是绕不开的话题。人民币无法承受加息、升值、建立社会保障系统的三重压力。以此而论,现在急剧加息,是在减少人民币升值的空间。 如果非要选择的话,完善社保、加大教育投资、使人民币以比现在更大的幅度升值,是比加息更好的办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