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涉及1000多家中央驻外企业和中央企业驻外子企业的境外国有资产摸查正在进行。根据记者的了解,此次登记检查将于8月底结束,届时,境外国资的家底将完整地向人们揭开。随后,《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办法》《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都将充分参考此次境外国资的摸查结果。摸查,打响了强化对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的第一枪。(8月13日中新网)
如果对当前境外国资的资产总量、资产质量、资产类别、资产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做出准确而全面的统计之前,任何的监管办法都缺乏针对性。我国对境外国资的存量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做过两次统计,但都没有对外公开结果,因此外界始终不知道境外国资存量的具体数字。但一般认为,上万亿是最保守的估计。除了华润、五矿等少数企业外,从质量上说,大多数境外国资的安全和增值都让人感到忧虑。 2005年上半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693户,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6299亿元,净资产2870亿元,所有者权益2264亿元。这虽不是对境外国有资产的摸查,至少是截至目前为止最准确的境外国资存量的统计数据。但是,我国企业大举“走出去”也恰恰是2005年开始的。就境外国资的现状而言,亏损或持平企业约占
2/3,而有能力盈利的企业仅为 1/3
。 目前,我国企业已成为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并将在未来几年里迅速扩张。但是由于境外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不少企业存在经营失误、债务沉重、营业亏损等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或主管领导“情况不明决心大”,为
“营造自己的王国”,或为创造“政绩”,不惜用纳税人或债权人的资金去海外从事高风险投资。有的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国际化经营能力与经验不足,也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加上对海外市场缺乏深入了解,盲目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观察近几年来国企在海外的投资行为,我们发现,在境外国资的资产流失形式上,国企注册离岸公司,曾被业界专家称为是国资流失的主要渠道。离岸公司通常会以境内母公司某领导人的名义注册,企业集团可以通过资产内部重组的方式,将本集团内的国有资产源源不断地装入离岸公司。尽管流失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境外企业负责人权力过大且没有监督,导致国资境外流失是主因。而放任这些企业负责人权力作大的主因,则是我国目前的境外国有资产完全是一本糊涂账。 其实,国资在海外流失的真正危机感出现在中航油事件之后。2004年10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由于负责人陈久霖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以上交易进行了一年多,自2004年10月26日起到事发为止,中航油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
亿美元。从帐面上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资产状况不仅良好,而且透明度非常高。直到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新加坡公司才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紧急报告,但为时已晚。 而继中航油事件后发生的中储铜、国储棉等事件,则使得解决境外国资监管问题迫在眉睫。2007年3月,国资委宣布,今年将专门研究制定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方面的监管制度。4月,国家4部委联手排查境外国资,此项工作将于本月底结束。虽然这次对境外国资排查能起到摸清家底的作用,但如何进行约束和监管却是一个大课题。这些年来,不少国企通过对海外实体的投资来回避政府有关部门的控制,他们往往千方百计地逃避监管,不参加登记。而失去监管的国有资产,无疑正面临着极大的流失之忧。 近几年来,虽然相关部门针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例如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制订颁布了《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但是我国对境外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漏洞。据悉,在这次排查后,国家将制定《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办法》《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通过立法形式使跨国投资与经营、驻外中资企业与国内出资人、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监管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省以上国资委将设专门的部门来监管境外国资,比如成立境外资产管理部,并且形成一套统一的境外资产监管模式。采取这些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企在境外的投资将可能实现保值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