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准的是什么?多数人想到的答案可能是摩天大厦、高速地铁、广场草坪、科技园区、繁华商业……如果依这些答案,那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恐怕已经十分接近现代化水平了。 但是,正如木桶容量永远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一样,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准同样取决于发展的“短板”,比如城市的垃圾处理系统。 在许多发达国家,城市每年的垃圾量呈负增长,有的国家为了避免垃圾处理工厂闲置,甚至要进口垃圾来处理,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大多为垃圾“焦头烂额”,垃圾处理设施则严重匮乏。 北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缺少垃圾处理,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垃圾围城”,此后政府开始重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但由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北京的垃圾问题依然严峻,目前北京每分钟产生的生活垃圾达7吨,垃圾随意堆放、填埋、焚烧较为普遍。这种情况下,建更多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显然是城市发展的必须。所以,有关部门追求建设垃圾处理场的高效率,似乎可以理解。 不过,需要反思的是,像六里屯垃圾发电厂这样的项目,一个造福公众的民心工程,却遭到了公众的反对,最终被环保总局叫停,为什么? 民心工程为什么会“不得人心”呢?很大原因在于,以效率为先,使得决策流于武断和草率。 据报道,早在1995年,环保部门就反对在六里屯建垃圾填埋场,可是垃圾填埋场还是建起来了。此后,这里准备再建垃圾发电厂,可民众和专家的反对声依然无法扭转决策。北京西北部小汤山下的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在选址时,同样遭到专家质疑,因为该地不仅属于京城的上风上水区,周围还有着许多村落,但专家们的反对声同样没起作用,填埋场最终建了起来,周围不久也出现了几个“高病村”。 有调查报告显示,北京现有490处垃圾场中,污染风险大的达126处。许多垃圾处理场周围生活着大量的民众,他们一年四季被垃圾的恶臭所困扰,被空气的细菌和土壤中的毒素侵蚀着健康。当然,这些居民的境况受到了政府的关注,他们享受到一天3元的补偿或免费的纯净水,但这些并非根本之策,出路在于,政府应该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垃圾场改造,使之彻底无害化。对于那些难以改造的,应该组织居民搬迁,由政府为他们安置新居。 对于新建垃圾场,显然政府应该有更多措施。据报道,北京将制订垃圾焚烧场环保标准,首次确定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这个标准值得期待。 不过,之前国家对于垃圾场建设已有相关规范,只是写在纸上的标准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当前亟须改革的应是垃圾场建设的决策机制。 垃圾场建设的决策机制,从规定程序上是完善的,《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赋予了公众参与项目决策的权利,此外还有专家论证制度,地方环保部门监督,同样意在防止“拍脑袋决策”。但现实是,不管是公众,还是专家和环保部门,他们的声音和力量实在太弱小。 所以,科学的垃圾场建设的决策机制,就要用制度保障公众、专家、环保部门在决策话语权上的足够分量。例如,立法部门应制订更完善的公众参与建设项目决策的法律,保证公众参与不走过场,充分而有效;赋予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一票否决权”,让那些有潜在环境危害的建设项目,难以强行上马;让城市规划制订更具长远眼光,充分引入环保的考量…… 建设垃圾处理设施需要一定的效率,但是,追求效率不能跨过必要的程序。践行“又好又快”地发展,就是这个意思。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