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观察]高考该不该“全民”化?
    2007-06-13    王骏勇 凌军辉    来源:经济参考报
    高考备考期间工地不得施工,考点外机动车不让通行,大巴车得参与免费接送高考生……各地对高考的关注度高。
    对这种现象,社会各界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高考是“天下第一大考”,社会各方理应关心,尽量为高考创造良好环境;一些人认为,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已超出正常尺度,应降温。
    和社会的护考氛围相比,家长的表现更为敏感。孩子学习精力不集中,龟鳖丸、洋参片、补脑液轮番上阵;晚上睡不着,吃进口安眠药;看书头发晕,医院里吸氧气;家离考场远,住宾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系主任杜文东教授认为,过度呵护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社会需要的是能承受各种压力的人才。抗压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
    杜文东认为,对高考过度关注一方面会给考生增加额外压力,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和抗压能力,表现为一些学生到大学后承受能力、交际能力不够。
    一位高校教师指出,过度呵护孩子,让孩子在十分舒适、几乎没有压力,其实会害了孩子。
    今年参加高考的戴媛告诉记者,家长、老师和社会对考生的过分关心其实没必要,有时会适得其反。“本来考试前就有点紧张,家长一关心,自己就更紧张了。”戴媛认为,只要平时认真学习,认真复习,以一颗平常心参加考试,高考一定会顺利。“其实,同学们希望家长和社会能少关注考生,不然,整天说来说去的,弄得气氛很紧张。”
    200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高考恢复30年,一步步走来所留下的一些痕迹值得我们思考。从当初学生自己带着干粮赶考到住上高档“高考房”,从一个人独自参加考试到家人在考场外翘首以盼……30年来,高考录取比例越来越高,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但考生和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徐翔认为,首先,这种现象和我国当前的家庭结构有关。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作为成才主要途径的“高考”自然倍受重视。
    其次,中国有着悠久的重视教育的传统,“孟母三迁”等故事深入人心。
    第三,从现实需求上看,当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成为很多家长和学生的现实要求。
    此外,媒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对高考的“照顾”,营造了一种“全民”高考的氛围。
    “面临高考,我们比孩子还紧张。”一位考生家长坦白地告诉记者,其实大家知道有些手段对高考结果没什么作用,做多了还会影响孩子。“但别人都做了,你不做,万一孩子没考好,心里会内疚。”
    高考是一次检验学习成绩的考试,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经历。教育、社会专家指出,高考的“全民化”该降降温了。
    “是什么让社会如此关注高考?说到底,是我们的培养人才观念问题。貌似关心孩子,实际上是给孩子施加压力。”一位教育家感叹。
    新华网一位网友的话令人深思:高考其实就是一次普通的考试,它决不是人生惟一的成功道路。作为学校和政府部门,天天喊我们要对当今的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成功的道路很多,但反观我们的家长、媒体、政府乃至全社会,却人为地把高考气氛渲染得无以复加。这样无疑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高考的成败是关乎人生成败的决定性关口。尤其对于那些落榜者,社会、家庭、自我的压力压得他们无法喘息,长时间难以摆脱失败的阴影,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
  相关稿件
· “高考经济”为什么这样红 2007-06-08
· 高考作弊骗术披上“高科技”外衣 2007-06-07
· 高考,想说“恨”你不容易 2007-06-04
· 面临高考的女生吃药调经需要谨慎 2007-06-01
· 高考带火消费市场 200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