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日前,笔者收到这样一则调侃短信:“最新消息:受思茅市改为普洱市的影响,现决定将南京改为咸水鸭市,宜宾改为五粮液市,金华改为火腿市,德州改为扒鸡市,太原改为陈醋市,哈尔滨改为红肠市……”随着短信的传播,城市名单还在不断加长。 细细观察一下,近些年来我国确实有不少地方纷纷改名:湖南的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四川的灌县改为都江堰市,福建的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海南的通什市改为五指山市,四川的南坪县改为九寨沟县,辽宁的锦西市改为葫芦岛市,等等。还有媒体报道说,为了“夜郎自大”这一成语,湖南新晃、贵州赫章、贵州水城等地,都相互争夺想把地名改为“夜郎”。在此,严肃的地方命名议题又多多少少使人感觉有一种滑稽的成分在其中。 我们确实不难理解,这一连串的更名无非就是借此改变这些地方的命运,希望通过搭建捷径的方式来提高地方知名度并带动地方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确有一些地方,改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的发展,但主要是以当地最负盛名的景点为名。如张家界、武夷山、九寨沟等等。而以地方土特产作为城市名的,似乎不多,成功案例更不好寻。 笔者还注意到,近来一些地名专家的不同观点也纷纷见诸各类媒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他们说,我国由于缺乏传统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乱更名、乱起名现象屡屡发生。有些改动在当时看来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将其放到历史长河中看,就有很多都不甚合理,对地名文化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 再说此次“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普洱市有关负责人是这样解释更名理由的:“此次更名一是实现了历史的回归,二是为了重振普洱茶雄风。”有关人士还这样介绍说,这次更名主要有“三个尊重”、实现“三个认同”的缘由,即,尊重历史,实现渊源认同;尊重少数民族意愿,实现民族认同;尊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愿,实现社会认同。 如此说来,今天的“普洱”真的能改变曾经的“思茅”旧有的一切吗?有专家对此评价说,“思茅市能否通过改名获得张家界和九寨沟那样的成功,要等待实践的检验。值得强调的是,张家界等城市更名后名声大噪的成功之例,并不仅仅缘于更名,还有其他方面的一系列配套工作。” 仅就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来讲,“普洱”就是一种茶;即便再说深了,无非就是一种茶系的历史和文化或是一个茶产业;再说细了,也就是普洱茶的栽培方法、加工工艺、品饮方式,以及普洱茶的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但“思茅”二字,除了涵盖普洱茶的一切含义外,我们还能从中感悟出当地的民族民俗风情历史、地理地貌特征特性,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绝非简单的“普洱”两字能够“一言以蔽之”的。 “改名除了让人更加直观地知道普洱茶产在普洱市,或者普洱市产普洱茶外,还能有多大作用呢?”这些当地人的担忧,我们当然亦有之。就当前来讲,“普洱茶是茶还是药?”“普洱茶真的越陈越香吗?”“普洱茶是否已经误入歧途”……这一系列争议尚未盖棺论定、并等待人们以严谨且科学的心态去破解时,原产地政府就这样从马帮进京,到故宫百年贡茶回滇“省亲”,再到如今的“思茅”改名“普洱”,为普洱茶大热煞费苦心,劲添猛火。难怪有人会如此“拷问”: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如此炒作吗? 笔者以为,改地名不是不可以,但要深思熟虑,不可“一改了之”,别以为名字一改、经济必然腾飞。发展经济需要做的“功课”,绝不只在名称的改变上。在这方面,普通人可以浮躁,政府有关部门却一定要清醒睿智。有些地名改得可取,有些地名则改了不如别改——需要提醒的是,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更不要忘了历史,不要忘了文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