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弹性休假”制度的建立
    2007-05-08    王志    来源:经济参考报
  自2000年国庆节正式启动黄金周制度以来,我国已迎来第20个黄金周。从七年前的欢欣鼓舞,到如今多角度解读,“集中式”休假的“硬伤”已面临国人的重新审视。大家在肯定黄金周意义的同时,也呼吁建立“弹性休假”制度,增加劳动者休息自主权。
  今年“五一”黄金周第二天,山东海滨城市烟台、威海的星级酒店客房出租率在90%以上,其中威海达到100%,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同日,北京故宫的接待量达到11.48万人次,是最大容量的2.3倍。摩肩接踵的人海中,游人根本无法感受紫禁城的庄严氛围。
  长假制度实行初期,从未享受过长假的中国人确实感受到了它的好处。“集中式”休假也催生了“井喷式”消费热潮。在过去的19个黄金周里,我国共有16.3亿人次出游,实现旅游收入6704亿元,拉动交通、餐饮、商业和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但短时间内数以亿计的人员大规模流动,使宾馆、餐饮、交通、治安等方面都出现一系列问题。不仅火车票“一票难求”,而且住宿、景点门票等不同程度涨价,增加了百姓的休闲成本。对于部分按黄金周游客数量峰值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人满为患时服务能力饱和,黄金周过后又多处于闲置,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今,人们对黄金周怀着“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在品味难得休息机会喜悦的同时,奔波劳累的旅途也令他们望而却步,大大降低了休闲质量。
  黄金周制度运行中的“硬伤”,使人们希望享受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方式。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于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享受带薪年休假。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处罚措施,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只有少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执行,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未能很好贯彻。对多数上班族而言,带薪休假犹如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黄金周休假制度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面对不绝于耳的改革呼声,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分流和缓解“集中式”休假带来的资源和空间紧张,是解决的根本之道。建立“弹性休假”制度,有助于严格落实劳动法的规定,确保公民享有更多的休息自主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