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市操作失误造成粮价上涨并非偶然
    2007-04-26    作者:陈予军    来源:上海证券报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粮食产品异常上涨,造成衡量物价的主要指标居民消费指数(CPI)长期高位运行。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粮价的上涨?
  4月24日,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在中国农村经济研讨会上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粮油价格走高,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托市操作失误造成的。李炳坤的观点,解开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供不应求容易导致物价的上涨,具体到粮价,粮食的减少容易导致粮油价格的上涨。但是,最近几年,我国虽然不断发生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却呈上升趋势。1997年以来,我国只是在2003年出现过粮食短缺的状况,导致2004年进口谷物类粮食的情况。但是,在其他年份,谷物类粮食一直都是产大于需,这让我国成为一个粮食净出口国。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是产大于需的,既然如此,粮价应该走低而不是走高才对。
  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中储粮总公司操作失误导致。据报道,从去年6月1日到9月30日,中储粮总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共收购814亿斤小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40%。
  由于国家掌握了大部分商品粮源,市场上可流通的粮食大幅减少,与此同时,需求方的存粮逐渐减少,粮食需求在短期内迅速释放,而粮食供应又因衔接不畅出现短期断档,导致粮价突然上涨。
  中储粮的最大作用在于实现粮食的战略储备,同时,调控粮价,防止粮食价格因波动过大而引发不稳定因素。应该说,在这方面,中储粮还是做了许多工作,防止农民因粮食丰收、粮价下跌而利益受损,保持其种粮的积极性。但是,这也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低价收购的总量应该限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此次粮价上涨,就是由于中储粮收购的粮食过多,仅小麦就占了当年全国小麦产量的40%,除去农民自己留用的那部分,市场上流通的粮食基本被中储粮掌控。如此,很容易形成垄断的局面,导致市场上粮食供应紧张,粮价上涨。中储粮收购的最大量到达哪个边界才算合理,非常值得研究。
  第二,根据规定,最低收购价粮食销售单独核算,盈利上缴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负担,中储粮无权自行销售。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粮价上涨的过程中,政府成了受益者,因此,中储粮因此次粮价上涨饱受公众的质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即使政府摆脱利益的诱惑,由于政策的传导需要一个过程,储备粮的收购和销售也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无法及时对粮价进行调控。一旦收购或销售跟不上,就容易导致粮价的剧烈波动。
  第三,粮食供求信息依然不畅。此次粮价上涨,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相关企业根本不知道市场上流通的粮食已经大幅减少,等它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粮价已经开始快速上涨。同时,由于决策层无法事先了解供应方面的信息,无法提前作出决策。作为对市场最为了解的中储粮,应该承担起信息公开的职责,及时将粮油供应信息公之于众,既便于相关企业早做准备,也便于决策者防患于未然。
  由于上述问题都没有解决,托市操作失误造成粮价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有关部门应对此研究反思和研究,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