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有利纠正经济失衡
    2007-04-20    作者:徐洪才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持续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中央银行被迫维持低利率市场环境,虽然不利于约束企业投资,但也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资本市场发展,一方面促使商业银行储蓄分流,直接减轻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压力;同时由于优化了企业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改善了企业信用与金融生态环境,因而总体上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也为深化金融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已变得异常突出。解决失衡的政策工具有很多种,如运用利率、汇率和税率杠杆,鼓励进口,抑制出口,鼓励对外投资,抑制外资流入等,但是任何政策手段的使用都必须以维护国家金融经济的稳定为前提,与此同时,发展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也必须予以更加充分的认识。
  归纳起来,我国经济失衡对外表现:一是国际收支失衡,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同时增加,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长;二是内外需求失衡,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三是产业结构失衡,外贸主要依靠制造业。最终,这些都转变成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我国经济失衡对内表现为:第一,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不足;第二,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受到资源与环境制约;第三,投资渠道不畅,总体上储蓄大于投资。内部失衡的原因主要是:劳动者报酬过低,社会保障缺位,政府驱动投资,以及生产效率低下。
  观察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的现象,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从本质上看,笔者认为外部失衡不过是内部失衡的反映,归根到底都与我国资本市场落后密切相关。因此,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对于纠正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失衡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一,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既可减少外汇流入压力,直接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也因此增加了内地资本市场规模和活力。前些年,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低迷,大量资源性和垄断性企业纷纷选择海外上市,导致国内储蓄不能有效转换为投资。国内优质企业资源流失海外,减少了境内投资者的盈利机会,延缓了国内上市公司总体质量提高和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形成。加之,大量募股资金调回境内、结汇成人民币使用,增加了外汇流入,加剧了外汇供求矛盾。目前,内地资本市场信心已完全恢复,应该鼓励企业优先在境内上市融资。
  第二,发展资本市场,可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资本这一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粗放型特征,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一直居高不下。表面上的原因是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和技术创新不足,本质上则是企业制度落后。经验表明,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多层次融资需求,实现大规模组织社会资金和引导资本有序流动;重要的是,资本市场能够优化上市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形成对企业的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促进技术进步、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发展资本市场,可实现由外需主导型需求结构,向内需主导型需求结构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大国经济长期受制于外部需求时,将必然直接造成国民福利大量流失,使得本国居民不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而且也使得本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主要贸易国经济景气,极可能导致本国经济发展主导权丧失,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健发展。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通过对上市公司未来业绩的合理估值,促使社会资本合理流动。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依托资本市场平台,优先扶持内需驱动型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意图,从而促进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
  第四,发展资本市场,可实现由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向消费引导型经济增长转变。首先是资本市场财富效应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最近一年多来,由于我国已基本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使得资本市场功能和投资者信心得以恢复,引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牛市行情。目前,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初步显现,这无疑会促进居民合理消费。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居民消费支出也会增加。另外,政府还可通过鼓励消费类企业的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促进向消费引导型经济增长转变。
  第五,发展资本市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可以疏通资金流动渠道,引导储蓄转化为投资,进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目前,在持续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中央银行被迫维持低利率市场环境,虽然不利于约束企业投资,但也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资本市场发展,一方面促使商业银行储蓄分流,直接减轻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压力;同时由于优化了企业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改善了企业信用与金融生态环境,因而总体上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也为深化金融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六,发展资本市场,可以实现由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几乎主导了一切经济活动。随着我国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资本市场蓬勃发展,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企业资本来源日益社会化,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随之改变。但也毋庸讳言,各级政府的“投资饥渴症”依然存在,强化了投资对经济的驱动作用,既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率,也不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和促进合理消费。发展资本市场,无疑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和扩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