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偏爱“理疗” 实为不得已
    2007-04-06    作者:叶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决定自4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收缩17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统计结果显示,截至3月15日,央行在47个交易日内已累计从市场抽离资金1.91万亿元,扣除到期释放资金量,净回笼资金达9800亿元之多,相当于平均每个交易日从市场冲销208亿元。
  上调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票、窗口指导、货币掉期等措施,属于人为减少流动性的“理疗”,央行的货币政策中只有利率跟市场沾边,但考虑到利率仍未实现市场化的传导体制,仍属于半理疗”。
  被称为“巨斧”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用再用,无复巨斧之威,不过小刀来回拉锯了。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无法解决的世界难题。2003年以来,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个地区的加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一直高于其GDP增长率约20%;2003年至200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约10%,而广义货币年增长约17%。现在的世界很少有央行认真对待流动性过剩,没人愿意为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劳神费力。央行主要任务是以货币政策保证本国经济平稳增长,在通胀、就业、生产率诸目标间取得平衡。本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只是经济问题的一个表征,其病症是经济结构、信贷成本等方面出了问题,因此,央行有必要通过加息等手段,使生产与消费的模式发生变化。
  日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07年第一季度例会,会议达成的共识是,“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仍面临着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会议认为,央行应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下一阶段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促进优化信贷结构。
  从上述表态来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对于中国经济的判断中性偏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成为首选。稳健,既意味着波动幅度不能过大,也意味着不让过多的低成本货币灼伤市场。
  从许多迹象来看,在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经济界甚至货币决策层尚未达成共识,这导致货币政策谨小慎微。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首先要判断,目前经济是否过热,这种过热是否健康?从今年一季度的投资与信贷增长与外贸顺差数额来看,经济已呈过热态势,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天则经济研究所等政府和民间研究机构,中信建投、花旗集团等机构纷纷调高了对一季度和全年GDP的增速预期。但对经济是否健康则各执一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判断“经济增长偏快”仅过一天,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份报告却表示“宏观经济仍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
  即便对于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各方也有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我国应趁此机会调整出口结构,商务部把缩小顺差作为重中之重,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则认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解决数以亿计的就业人口的工作是头等大事。就业与经济稳定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两大目标,两者是否只能选一,或者能否通过拉动内需一箭双雕,这一重大命题仍未解决。没有人否认拉动内需的重要性,但问题在于,在短期政策目标中,一旦就业考虑成为重中之重,那么,货币与税收政策就会产生倾斜,从而影响出口产业路径的更新。
  我国信贷增幅过大是不是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从去年开始的关于我国投资回报率的大讨论结果不明朗,难以成为政策资源。一些经济学者认为,我国投资回报的边际效率逐年递减,这也就意味着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而北大等有关课题组的报告则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我国企业投资回报率极高,投资拉动型模式不仅具有成长性,还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政策不必过多干涉。
  既然基本判断存在如此重大的差异,以静制动的物理疗法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