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报纸“还版于民”的示范意义
    2007-04-06    作者:展江    来源:南方报业
  《中国青年报》4月3日报道,正部级直辖市重庆去年年底出台一份文件,在全国开报纸“还版于民”的先例。文件要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重庆日报》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强调“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该文件发端于市委书记汪洋提出的动议:“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
  我相信,这样的举动一定会受到市民和外地公众的欢迎,加上最近“钉子户”事件的和平解决,其间重庆官方也罕见地没有下达禁令,让媒体充分地介入报道,让人感到现在当地的媒体开放度在全国领先,这实际上提升了重庆的城市形象。
  尽管这种“新政”在当今民主与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早已是旧闻,不会有人关注。然而,重庆官方的举动之所以成为新闻,那是因为它是当下中国具有创新性的“新政”:在全国各地真正落实新闻“三贴近”主张、由“四套班子”达成共识并公之于众,重庆恐怕是走在前面的。
  回想起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改革的历程,进步在一步步取得:随着市场化和读者本位观的逐步确立,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虽然仍然未在媒体上绝迹,却已经没有了市场,充其量只能是自娱自乐。在突发事件面前,媒体由回避和失语变得越来越及时和主动报道了;国际新闻报道比较客观和理性;评论空间也在近期得到了大幅度拓展。
  但是无可否认,在不少地方,媒体,尤其是报纸头版和广播电视新闻头条,在某些地方仍然是“父母官”的私人领地。笔者近20年前曾供职于一家地方日报。当时报纸只有四个版。报社内有人这样讥讽:“报纸好办,一版卖给市委,二版卖给通讯员,三版(副刊)卖给潦倒文人,四版卖给奸商(广告主)。”当时的市委书记,电视台不来记者不让常委会开始。他的讲话一定要上头版头条。有一次,全国人大开会的新闻将他关于创建卫生城的7000多字讲话挤到头版二条转二版,此公见状大发雷霆,在几年中耿耿于怀。
  如今报纸厚了,社会新闻和娱乐材料多了,可是头版还是老样子。笔者近期听说,不久前还是市长的现任市委书记规定,他的活动上头版,市长上二版。在报社内部,一个公开的秘密是,报纸别人满意不满意另说了,一定不要让这位书记大人不满意。在这位作风强势的头版霸主面前,报人就是小媳妇。笔者不由得想起恩格斯百余年前的一席话:“做隶属于一个党的报纸的编辑,对任何一个有首创精神的人来说,都是一桩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一些地方官员不妨听听重庆同行的见解,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说:“读者更关心地方领导如何履行职责,有哪些谋求发展的具体思路,而不是到哪儿去了。”市长王鸿举、市政协主席刘志忠说:“不必领导的什么事情都往日报一版放。”
  笔者从重庆官员破除报纸头版垄断、主张还版于民的言论和正在推行的媒体管理“新政”中,还看到了另外一个吊诡现象: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越发展,民主政治和公平正义越有可能得到制度性落实。可是有时候事实恰恰相反,重庆等欠发达地区往往能产生具有开放意识和民本作风的官员,而有些地区尽管经济繁盛,媒体经营以外的自主空间却狭小。这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倒差令人深思。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