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奢侈”非治不可
    2007-04-02    汪金友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什么叫“中国式奢侈”?难道“奢侈”还有中外之别吗?要让我说,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式奢侈”,就是“花公款的奢侈”。因为花的是公款,所以出手就出奇的“大方”,理所当然地遭到公众的不满和反对。 
  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奢侈之风相比,“中国式奢侈”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利用“权力”去奢侈。比如当了一个县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买一辆在当地最豪华的新车。即便只当了一个镇长,也从此就有了一份吃喝签字的权力。只要你高兴,可以吃螃蟹、吃甲鱼,也可以喝茅台、喝五粮液,最后只要大笔一挥,都能在本单位的财务下账。
  一种是为了“政绩”而奢侈。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一个巨大的半球型会议中心,如美国的白宫一样气势恢弘。还有数百亩的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鸳鸯鸭、非洲鹅在悠闲地游弋……这就是某省一穷县的政府办公新址。近年来,类似的“官衙工程”在国内可以说是四面开花,数不胜数。
  当下,什么叫“不奢侈”?“奢侈”了怎么处罚?“不奢侈”怎么奖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所以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不奢侈”也不光荣,“奢侈”也不可耻。甲县长三年换了三辆车,没有人说他“奢侈”;乙县长五年坚持坐旧车,也没有人说他“不奢侈”。张镇长一年吃了100万元,人们说他“很大方”、“有魄力”;李镇长一年吃了20万元,人们说他“太小气”、“没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些“奢侈”者,因为“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很快就升了上去。于是,一些“不奢侈”者便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方法”有问题,并自觉不自觉地向“奢侈”者学习。
  “中国式奢侈”,真的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增长23倍,而同期GDP只增长了14.6倍。要遏制和杜绝“中国式奢侈”,笔者以为办法有两条:第一是增加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公众参与和了解政府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第二是必须要有人对政府浪费负责。谁奢侈就追究谁,谁浪费就处罚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