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记者近日到长三角地区采访,听到了一些干部的牢骚话:现在工作压力最大的是招商引资,可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把项目招来了,又常常无地可供,让他们左右为难。按照他们的意思,既然上边如此重视工业化、城市化,那么就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作为效益较低的农业理所当然地要为“两化”让路。
正是在这一思想主导下,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但仍阻挡不住“世界工厂”的无限扩张。伴随着推土机轰隆隆的声响,大片大片的粮田湮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毫无疑问,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这决不意味着农业就可以被忽略甚至可有可无。农业与工业、城市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主与从的关系,可以不讲代价、无限度地为后者“让路”。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农业问题只能立足于自给,不可能寄希望于外援,因此,农业自身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同样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干部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表现出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认为“粮荒”是很久远的事,是别人的事,离我们很远。如此心态很危险。我们的邻国日本,政府宁愿让农田抛荒,给农民补贴,也不愿将土地挪作它用,因为他们深知“藏粮于土”的道理,担心“粮荒”的时候,不能恢复种植能力。再看韩国,政府专门设立了“水稻节”,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与之相反,我们的一些干部却唯恐与“农”字沾边,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农”字意味着落伍。还有的干部认为:“可以让中西部地区多搞农业,让东部地区多搞工业,打造‘世界工厂’,这样就实现了合理布局。”这种想法,也是天真幼稚的。
要把农业真正摆到“基础”的位置,最根本的是要让每个地方领导干部克服狭隘的地方思维,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认真思考粮食安全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进一步对干部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外,还需要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的调整与配合。
发展好现代农业,也是广大农民奔小康、构筑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大多数农民而言,目前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农业,可以说农业既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关乎农民的饭碗,忽视不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