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8日,有媒体报道了陕西肯德基连锁快餐店在煎炸油中添加“滤油粉”的情况。这一新闻迅速在全国各类媒体传播,有成为重大热点之势。不过,卫生部新闻办公室13日的声明“一锤定音”,及时化解了有可能出现的公众担忧。 声明说,有关部门对北京、陕西两地的六家肯德基快餐餐厅使用的九份“滤油粉”、14份煎炸油进行了检测,“从目前抽检的情况看,肯德基连锁快餐店使用的‘滤油粉’实质为食品级三硅酸镁,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三硅酸镁对煎炸油的卫生状况无明显影响”。 客观地说,一些大企业、知名企业在质量、信誉、品牌意识、售后服务等方面,一般说来是做得比较好的。店大欺客、名大压人的现象不能完全消除,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这种丧失顾客、丧失信誉的做法,从长远看,绝不会有好结果。同时,在公开、透明、法治的条件下,社会各界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力度在不断加大,想制假售劣越来越难,想坑蒙拐骗代价越来越高,企业合法经营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经济生活中的大企业、知名企业,犹如日常生活中的名人、明星、公众人物。一方面,他们享受到了经济规模效益和广泛知名度带来的种种好处,他们的营业额高、利润大、销售渠道畅通,他们的信誉度高、知名度广、在消费者心目中威望高,有些和某些FANS眼中的明星偶像差不多——特别是有些年轻人,衣服非某些品牌不穿,饭馆非某些风味不下,电器非某些品牌不买……但另一方面,这种种好处也并非“免费午餐”,这些企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是公众注意的对象,都是媒体搜索的目标。 对公众而言,这种关注甚至“炒作”固然有解闷、满足好奇心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和顾客,公众有权利对这些大企业了解更多、知情更多、质疑更多、关注更多——因为他们往往要付更多的钱去买知名产品,要以更大的代价享用知名品牌的服务。 这便是消费者主权。作为企业,对知名度的追求可能是必需的。但是,对于“知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些企业却不甚了了,有时甚至是“装傻充愣”,能蒙则蒙,得过且过。其实,把公众的这份社会压力及时转化为动力,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真正法宝。 企业如何正确对待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一些企业认为,现在的消费者不好伺候,遇到纠纷,往往由小事化大、大事化巨;一些媒体以炒作为乐趣,一遇纠纷往往“唯恐天下不乱”。笔者以为,这些情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总体上说,公众是公正的,媒体是客观的;企业不能一遇“麻烦”就抱怨搪塞,也不能只做以消除短期影响为主的“危机公关”;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考量,认真研究“出事”的主客观原因,对于发生在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质量问题、检验问题、标准问题等,要有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再回到肯德基,这次对“滤油粉”事件,企业的应对、媒体和公众的冷静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及时回应,都比对“苏丹红”事件的反应成熟,或许,这也是上次事件的一个积极成果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