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留”和“走”
    2007-03-19    作者:张鸣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

  看了“乌有之乡”组织的乡村教育讨论会记录,虽然多数来自贵州山乡的乡村教师,谈得最多的是乡村学校缺什么东西,有说缺电脑的,有说缺教室的,有说缺师资的,也有说道路不好的,甚至还有人呼吁,能不能帮他们修一个围墙,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件事,一个是乡村教育的“留”,一个是乡村教育的“走”。
  一位乡村教师谈到,现在的乡村教育,即使做得好,好像也就是为了几个尖子。这几个人学得好,考出去,上大学,也就不回来了,教出来的好学生,一点也无助于乡村现状的改变。多数的农民子弟能读到初中已经不错了,出去打工,或者在家里务农,三心二意,打牌赌博,甚至做违法的事情。他问道,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向出了问题?
  这实际上是老问题。从清末新政废科举的教育改革以来,这个就在困扰着中国,陶行知所从事的晓庄试验,事实上针对的也是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所有的现代化变革,基本上走的都是一条抛弃农村的道路,在后发国家尤其如此。这条道路尽管看起来很糟糕,很不人道,更不环保,但另外的现代化道路,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其间,虽然也有志愿者愿意来到乡村,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力遏制农村的优秀人才流向城市的趋势,也无力阻止乡村的衰败,在某种意义上说,乡村的教育办得越好,这种流失就越快。现在,不仅读书读得好的农村人流到城市,而且大量读得不好或者不怎么好的农村孩子,长成之后,出路大概也只有进城打工。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要出去过,就已经习惯了外出打工的生活,都不愿意,甚至不习惯留下来了。
  外出打工的农民走了,他们的孩子却往往要留在家里,这些儿童被人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多,已经成了打工农民乃至社会的心病。
  留守儿童,一般都留给在家的老人或亲戚。亲戚的照管,往往不能上心,就是上心,孩子对这种不是来自父母的管教能否接受,也是个问题。老人的问题就更多,一般来讲,隔代的老人,照管孩子,往往有先天的不足,不是溺爱,就是精力不够,尤其是那些儿女多的老人,留下的第三代比较多,更是管不过来。反过来讲,孩子,尤其是那些半大很淘气的男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还有几分忌惮,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则是百无禁忌,说什么都不听,所以,留守儿童,多半要“放羊(失控、失教)”。
  况且,现在的中国农村,是个正在消亡中的农村,农村的教育状况,处在不断的恶化之中。尽管这些年国家花了很大的力气,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依然没能根本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差,师资水准不高的状况。农村中小学,对于家长的配合要求又高,这次座谈会上,也有教师谈到过这个问题,在家长常年不在的情况下,往往谈不上家长的配合。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业成了大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是,如果仅仅学习不好也就罢了,失控而且失教的孩子,往往会学坏,小小年纪,就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滑向赌博,吸毒犯罪。
  那么,有没有可能大人不出去打工,跟从前一样,留在家中务农?显然,这也是不可能的,尽管国家免了农业税,提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还不大可能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要想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甚至想有几个零花钱,一般来说,还只有出门打工,毕竟,农民致富,还只能通过跟城市的交易才能实现,而打工,是一种最方便,也最易于实现的交易。
  这样一来,对于农民来说,最方便所能想到的出路,就是把孩子带出来,来到自己(一般是夫妻两人)打工的城市,放在身边照顾。越来越多的田野调查证明,这样的情况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因此农民最希望的是在打工所在地孩子有学可上。
  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开放城市的中小学资源,让打工者子弟共享,免收农民工子弟的赞助费。如果实在做不到,那么至少可以允许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存在,这种学校尽管教学质量一时半会难以提高,但至少可以让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免于被扔在街上。今年春晚,来自一所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朗诵了一首诗,打动了很多人,但是,诗中孩子们不跟城市孩子比爹娘,要跟城市孩子比明天的梦想,至少在眼前,还只是梦而已。
  理想的境界,甜美的梦,我们都会有,也可以进行一个又一个的试验,但是,非常严峻的现实,逼着我们寻找一条哪怕对乡村孩子的现状能有点滴改善的路,只要能改善就行,期待根本解决,一劳永逸,估计比梦还要虚幻。
  哈姆雷特感慨道,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乡村教育,留还是走,都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更为紧迫的,是走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