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认证需消除“官方色彩”
    2007-03-12        来源:新京报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王宁生指出,按专家估算,当前我国每年考评各类证书的经济总额超过3000多亿元,仅外语证书的考试,全国就至少需要花费300个亿。为此,王宁生提交建议,建议规范“职业资格证”的市场秩序,同时规范报考条件及收费(据3月9日《信息时报》)。

    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当下,发展职业资格认证实有必要。因而,资格证书名目繁多,或者收费较高,都亟须规范。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在中国,很多职业资格证书,都是由政府部门或者政府相关机构组织测试、发放的,因而,此类中介组织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正是这种格局,导致了王宁生代表所指出的种种问题。
    比如,仅计算机应用技能认证领域,目前就有教育部、劳动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的有关单位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十余类数十种认证。即使这些认证有重复之处,但基于自身利益,没有一家会自愿退出。不过,商业性职业认证机构如果信誉过差,就会无人理睬,而不得不退出。然而,证书发放机构如果带有“官方背景”,它就可以借助行政权力,强制要求进入某一行业必须持有它所颁发的证书,且只有自己的证书有效。这就给了该机构以垄断特权,尽管这些垄断权的覆盖范围不是很大,却是旱涝保收。
    而且通常,这些机构会规定一个垄断性价格。
    而垄断特权必然会腐蚀证书的信誉。原因很简单,它不用担心来自其他认证机构的竞争。如果职业资格证书是由真正社会化、市场化的机构来发放,则从长远来看,这些机构之间增进自己利益的惟一办法,就是严格测评,以博取雇主的信任。但是,具有“官方背景”的中介机构则不用向雇主负责,因为雇主别无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官办”中介机构必然倾向于滥发证书。
    今日中国诸多职业资格证书之所以缺乏可信度,原因正在于此。
    这样的证书,可能会向雇主提供了虚假信息,损害了雇主利益。另一方面,它也迫使求职者不得不在同一个领域拿好几个证书,因为有些行政部门往往只承认与自己有关机构发放的证书,就职者常常得重复地考证。
    因此,要形成一个规范、健全的职业资格认证市场,惟一的出路,就是让资格认证回归真正的社会本位,而政府则回归中立监管者的角色。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竞争性的资格证书市场。确实,在国外,众多职业资格证书也是一两家机构颁发的。但这是经过长年竞争的结果,而这些享有崇高声誉的机构,也时刻面临潜在竞争对手的压力,因而不得不自我约束。竞争或者潜在竞争的压力,淘汰滥竽充数者、净化资格证书领域的有效机制。
    具体说来,面对职业资格证书领域的混乱,政府部门首先要做到一点,切断与资格认证机构的关系,不再为任何资格证书作背书,把工作重心放在规则的制定上。一个政府部门强制要求求职者持有的证书,均不得由该部门或者与部门有任何关系的机构发放。政府部门不能同时是资格证书的需求者与供给者,应当切断这其中的利益关联。
    政府部门自我清理之后,社会化的资格认证市场会逐渐发育起来。当然,在市场化初期,难免泥沙俱下,有些机构可能采取某些不明智的竞争政策,比如,随意发证,滥收费用,但只要法院保障雇主和求职者的权利,它们就会被竞争迅速淘汰。如果不经过这样一个竞争过程,职业资格认证领域就很难出现一种健全秩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