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3-05 作者:洪巧俊 来源:江南都市报 |
|
|
3月3日,人大代表洪可柱痛批以少数名校为代表的中国高校沉疴泛起,严重地丧失教育公平。指其投资巨大、浪费惊人、学术腐败盛行,欺世盗名成风…… 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虽然是个老问题,但时至今日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人大代表洪可柱痛批名校掠夺教育资源,立即引来人们的热议。 中国教育资源本来就投入太少,却又严重的分配不公,资源大多流于城市,且是大城市、重点名校。而北大、清华其硬件设施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却没有像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那样培养出一流人才来。那么我们对名校的高投入起了什么作用? 我国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采取的是“名校导向”。在投资建设上、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无不是偏重、倾斜于名校、重点学校。这是一种政策性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由上而下逐步形成的。应该说,国家在对清华、北大的倾斜上,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以至全国自上而下都形成了一种教育资源倾斜化,这种分配不公,也带来了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名校的大门可拿几百万元来建造,而一些偏远地区学校连几万元的维修费也难以申请得到。 当下教育问题积弊如山,其中最本质的问题,还是教育制度上的严重不平——最需要教育资源的地方,却最缺乏教育资源;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却离教育资源最远——中国教育公平的恶化趋向已经十分明显。 记得黄钟先生说过:“主要的高校都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长期以来,中国的权贵也生活在大城市,所以高等学校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也给这些人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教育是附属于社会的一个体系,它必然反映着那个社会的主要特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的,但教育不公平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物质和精神上会更富有;居住在边远地区的人,必将导致更穷。 政府应当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主体,政府行为的底线至少是:不人为地制造差距和扩大不公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