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投资应引入风险评估机制
    2007-02-28    胡天翼    来源:新京报

  有必要在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领域投资的大背景下,认真思考如何切实提高农业领域投资绩效的现实问题———在农业领域引入风险评估程序并切实贯彻执行之,势必是一条有效出路。
  交通部部长李盛霖2月26日表示,为了推动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交通部车购税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总量将至少达到248亿元,比去年增加21亿元以上(《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

  又是一年春来早。在重新权衡了效率和公平的利害关系之后,近年来中国经济改革逐渐迈入追求效率但同时更关注公平的新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公共投资向农村大规模倾斜成为其中的必然趋势,而农村公路投资只不过是此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2007年,在继2006年中央财政较2005年用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增加422亿元基础上,中央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投入将依然保持强劲增势。至于具体增幅多少,相信即将召开的“两会”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农村公共投资低效问题严重

  但惊喜之余,我们似乎更有理由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领域的投资绩效问题。毋庸讳言,在目前农村公共领域,其实存在大量的投资浪费,或者是无效投资,甚至带来巨大的投资负效益。举个例子,去年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的福寿螺事件———此前一些地区的官员看到城里人喜欢吃田螺,就从境外大量引入繁殖能力极快的福寿螺。然而,福寿螺强大的繁殖能力对于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灾害性的,并因此酿成生物入侵的灾害。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
  其实,往深处想,这些农业生产领域的灾害,都源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官员对农业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所致。各地政府看到养殖这种福寿螺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便纷纷引进这种外来生物,而根本没有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福寿螺如此,很多的农业项目也是如此。
  应该说,这些悲剧的形成源于在农业投资领域风险评估程序的缺位,或者在农业投资项目评审过程中,很多流于形式,不如工商业项目那么严谨。目前,在工商业领域,要上马一个项目,必然要面临许多繁杂的程序,譬如包括价值评估、市场环境、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等等系列风险评估程序。大学里的那些价值评估课程就是专门伺候工业项目的这些风险评估的!但是,农业则不然,目前很多地方的情况还是,只要有市场机会,便将这些风险评估项目抛到脑后,浑然不顾该项目可能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可能带来的农业市场风险,可能带来生态危机。

投资低效源于风险评估缺位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本来就比较长,因此如果一旦风险评估程序缺位,势必对农业投资的绩效带来巨大影响。比如,在去年西南地区大面积的旱灾面前,原本花费大量投资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未能幸免。此前,由于很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多地强调项目本身的景观开发,只注重将原来陡峭的山坡整理成整齐的梯田,但是对项目本身的抗旱蓄水功能却考虑欠周。大面积的旱灾面前其项目开发地种植的作物大面积死亡,其投资绩效大打折扣。
  其实,如果在农业项目中引入规范的投资决策程序,原本有些损失是可以降低的。如果我们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多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增加抗旱蓄水功能或者防涝功能的建设;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里的天气禀赋状况,将抗旱性能好的品种引进到该地进行种植,只要该作物多增强十天左右的抗旱性能,便不会造成如此高的损失。
  而关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笔者去年高温时节,曾去重庆万州的一个农业开发区参观,那里的农户告诉笔者,他们那里种植的是枇杷,在那次旱灾面前基本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因为枇杷最需要水的时候是3-4月份,到7-9月份枇杷已经挂果丰收不再需要太多水分。
  因此,有必要在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领域投资的大背景下,认真思考如何切实提高农业领域投资绩效的现实问题———在农业领域引入风险评估程序并切实贯彻执行之,势必是一条有效出路。
  当前,中国农民在传统的农业自然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根治的前提下,又再次被推向市场化的浪尖上,因此引入风险评估程序就更具现实紧迫性,尤其具有双重的意义。
  当中国农业风险评估程序真正对农业项目投资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迎来中国农业投资绩效的光明灿烂的未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