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扩张后,教育资源配置依然不公平
    2007-01-22    作者:郭巍青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广州市教育局日前发布《2007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意见》,其中关于小学招生地段变动的措施引起很多人关注。由于历史原因,优质名牌小学多集中于老城区。又由于人口基数大,学位紧张,必须严格划定招生地段。但是近年来,老城区的适龄儿童人数下降,出现了学位空额。于是便有现在看到的这个“意见”:扩大这些学校的招生地段。
  生源情况变化了,做一些招生范围调整,是自然而然的措施。一般来说,它也是主管部门的日常行政工作。但是我建议教育局不要停留于这种“一般”,因为广州的情况绝非“一般”。要求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强烈呼声已经持续了多年,这是一个大背景。在“东扩、西拓、南联、北优、中调”的宏大构想下,广州的城市规模已经急剧扩张,这也是一个大背景。独生子女政策的效果开始全面显现,表现为“婴儿潮”洪峰已过,儿童人数下降;特别对于“户籍人口”来说,整体上已经进入“后婴儿潮”时期以及老龄化时期,这又是一个大背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否已有显著提高?就所看到的报道来说,还没有。大批家长仍然挤在老城区好学校门外排队申请入学资格,甚至还有大批家长排队轮候可以排队的资格。我认识的一些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早已在番禺等新区置业,却在小孩两三岁之际,认真考虑返回老城区置业,为的就是将来让孩子读上好的小学。我相信,即便不是人人都有条件这样做,至少是人同此心。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老城区里的某些地段,依然是高度稀缺的资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局有没有一些“又好又快”的发展方略,即更公平地分配更多的资源呢?就上述“意见”的文字来看,也还没有。也许教育局只是行政执行机构,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和资源条件下,等因奉此、按部就班。那么好,值此广州“两会”召开之际,我希望“两会”代表委员能够重视和讨论这个问题,即在城市扩张条件下,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问题。我还希望,通过多方面的讨论,使这个问题得到“领导重视”。之所以应该重视,至少有以下两条理由。
  首先,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城市的扩张与建设,不仅要着眼于经济政策,而且要着眼于社会政策。教育政策就是最重要的社会政策之一。记得以前不断看到领导们雄心勃勃地宣称,要通过地铁的延伸,将广州拉出一个“大模样”,要继续“抽疏”老城区的人口。现在老城区老地段入学儿童人数下降,也许是“抽疏”政策见效了。但却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问,规划者和决策者是否设想过,地铁延伸到哪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如果没有想过,那么政府在社会政策方面就远远落后于经济政策。发展地铁和周边地产,有很多好处。同时还有一个好处最受领导重视,就是它们直接创造GDP,这已是路人皆知。但是购置周边房产的人,愿意天天往返奔波的人,最忧心的是孩子的教育质量。如果这一条得不到重视,再大再漂亮的城市也不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其次,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第一要义就是政府规划要为个人规划服务。公民有基本权利,这是政府以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方式庄严承诺了的。在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生活周期”制定规划。政府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人实现其合理规划,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在周边置业的人,必然要在供楼、工作、交通以及子女教育方面做个人规划。好的政府会通过具体措施先行提供满足个人规划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自己要了宏大政绩,却让个人去承担规划成本。
  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个老问题了,如果在城市急剧扩张、政府不断提出各种规划的情况下,它仍然不能解决并困扰许多人,那就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政府的观念问题了。政府能不能像经济政策领域取得成功一样,在社会政策领域也取得成功?能不能像要求人家尊重国家规划城市规划一样,自己尊重公民的个人规划,例如,让每一个家庭和孩子公平享有教育资源,从而能够东南西北中地谋求发展?必须有这种城市治理思路上的根本转型,才能指望有和谐社会、城市竞争力以及个人幸福。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