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以奢侈的方式体验贫困生活,无异缘木求鱼…… 近日媒体报道,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其中近400名初二学生远赴贵州进行“手拉手西部行”扶贫助学活动。由于路途遥远要乘飞机往返,每名学生的费用是2000元人民币——这相当于西部穷困家庭一年的收入。当然,费用是学生家庭自掏。 因为校方声称要将这一活动列入学生的成绩中,所以虽是“自愿活动”,自然鲜有学生及家长,敢于冒大不韪不参加或反对参加。 从媒体的报道中,笔者没能看到这场“包机扶贫”有何具体的扶贫举措,看到的倒更像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声势浩大的豪华双飞七日游。有人为此算了一笔账:400名学生,去一趟贵州的总费用是80万元,足够400位穷孩子念完小学,或者修建2所小学了。无怪乎坊间评论斥其为“摆阔”、“浪费”! 面对舆论的责难,校方辩白称,没有从中获取任何收益。笔者姑且相信,校方在经手学生上缴的总额达数十万元的巨款时,确实没藏任何猫腻。然而,这一做法中究竟还有几分扶贫的内涵? 如此短的时间以及成本如此高昂的“扶贫”之旅,究竟能让学生们“体验”和“锻炼”到了什么?其带给贵州山区的“穷孩子”们又是怎样的感受呢?加深学生们对“贫富差别”的印象吗?让“穷孩子”自惭形秽吗? 再说“扶贫”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其不仅需要资金投入,也需要知识和技术投入,更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此三者何者占优?让他们扶贫,岂不是笑话! 中国古语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在无时无处不在津津乐道“眼球经济”的浮躁时代,这种形式远大于实际意义的“扶贫”,仅是一场中国式作秀罢了。并且这种作秀是以“绑架”学生、家长和教育为代价。 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在富裕生活中长大的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孩子或许已经陌生了“贫穷”,丢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勤俭生活、乐于助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何培育孩子们的优良品格应是大陆教育的当务之急。 如果学校连什么是教育的本职工作、什么是教育的轻重缓急都不清楚,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这种缘木求鱼式的教育,如何教人不担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