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校门”不是骄傲是偏颇
    2006-10-24    张晓晶    来源:
    地处鲁西北的聊城大学在扩建校园时,建设了一座又长又高的豪华校门。据校方称,大门总长140米,两层楼高,大门的28根柱子,象征着聊城大学28年的历史。有关负责人称,“大门是当地标志性建筑,它是聊大人的骄傲”。
    一所大学,竟以校门的高大为骄傲,到底是这所大学的自豪还是悲哀呢?
    聊城大学的事例并非个别。当前,我国高校扩建中有一种贪大求洋的风气开始蔓延。有的学校办公楼建成五星级宾馆,竭尽奢华之能事。笔者在一个论坛上得知,南方某省一所高校将在校园内启用高规格的高尔夫球练习场。这种贪大求洋的风气不刹,隐患多矣!
    大学“豪华门”暴露了高校预算管理制度的缺失。高校资金来自于国家财政支持和学生收费,这些钱花到何处、如何花,应该有严格的规矩;用得怎么样,应该对公众有个交待。但是,由于对高校投资支出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大学挥金如土的事情屡见不鲜。
    大学“豪华门”还暴露出大学精神的缺失。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如今,一些在教学科研方面处于劣势的学校,不是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上下实功,而是把功夫下在盖大楼、建大门上,在这些门面上搞起了竞赛。结果,大楼盖了不少,大门建得一流,但在世界或者全国知名的大师、科研成果却是少之又少。
    斥巨资建设豪华校门,反映了有些学校畸形的教育政绩观。显然,大门是面子工程,直观而有冲击力,试想,140米的校门,何其壮观,几公里外都可以看见;大师是德政工程,看不见摸不着,谁知道贵校有几位大师级人物?而且,一个规模庞大、设施豪华的高校,不仅是学校领导的成绩,也是地方领导的政绩。各地新建的豪华大学校园,都是各级领导视察参观的一个重要景点。
    建设“豪华门”,是大学钱多得没处花了吗?恰恰相反,在一些高校表面风光的背后,是财务的捉襟见肘,债务的不堪重负,以及部分贫困生在高额学费面前的无奈兴叹。我国高校扩建大多依赖银行贷款,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部分高校运转已有困难,造成了新的信贷风险和财务风险。
    把校园建得漂亮一些,给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舍本逐末。当前,除了高校要端正办学理念,有关部门也要对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强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不切实际的奢华建校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