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给中房协影响政府决策的机会
    2010-08-17        来源:南方都市报
    8月12日,中房协副会长朱中一在一次会议上透露,中房协已多次“上书”国务院,建议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舆论为之哗然。
  平心而论,中房协这样做,实在非常正常,并且合情合理。中房协官方网站明确公告社会,中房协“是各地房地产业协会和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市场交易、经济中介、修建装饰等企事业单位及有关部门自愿参加组成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如此它当然要维护这些会员企业的利益。至于维护其会员利益的方式,中房协章程第三条明确规定,中房协“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传达政府政策意图,反映企业愿望和要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据此可以说,在房地产市场可能下行、因而可能对房地产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中房协代表房地产业企业的利益上书,是其本分所在;建议国务院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完全是章程所要求于它的职责。并且,任何公民都有“上书”国务院的权利,中房协上书,在道义上也没有错。
  但是,大家仍然很生气。很多人生气的理由是道德上的:在市场繁荣期,你们房地产企业已经赚了那么多钱。现在房屋价格还没有真正下跌呢,你们就满世界嚷嚷,就接连上书,可真是贪得无厌啊。坦率地说,这是一种过于高调的道德要求。两千多年前,太史公就曾经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多为利往”,人们不应当指望中房协不追求其会员企业的利益。
  还有一些生气,是因为中房协的强势让人觉得不公平。房地产企业有自己的代表,可以向国务院上书,可以发出呼声。可是,消费者,尤其是还没有购买房屋的潜在的消费者,却没有一个组织代表自己表达诉求。由于这种地位、机会的不公平,这些消费者的利益就有可能在政府决策过程中被置于一种不利地位。这太不公平啦。
  但是,在任何国家,在几乎所有市场领域中,都会出现这种不对称现象。通常,厂商的数目总会大大地小于消费者的数目,尤其是在厂商中,可能有几家、几十家大企业,几乎可以占到大半市场份额。按照美国学者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理论,如此小数量的企业,可以方便地联合、组织起来。相反,数量巨大的消费者要组织起来难度却很大:他们太分散了,对于每个人来说,需要投入的成本过高,而收益却很低。因此,相对于厂商,消费者的组织化程度总是要低很多。
  这样一来,市场就会被扭曲,即便是在法治、市场健全的国家。因为,组织起来的厂商可以通过游说,让立法机构通过对自己有利的法律,让行政部门通过对自己有利的行政决策。而这很显然会让消费者、让其他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第一,消费者、数量较多的行业也组织起来。如果一个社会保障结社自由,则这样的组织总是能发展出来的。某些第三者可以发挥组织的替代作用,比如公益律师。第二,从制度上,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管制、监管,尽可能地做到抽象化、普遍化,从而将个别的、特殊的利益集团进行游说的可能性,控制在最低限度。
  说起来就有点抽象,我就直接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的例子来说明吧。任何一个现实经济体都可能发生房地产的畸形繁荣。对此,一般国家都会采用货币政策进行管理。原因在于,房地产价格的畸形上涨,总是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致。解决的正道就是收缩货币供应,恢复流动性常态。如此,则房价自然回落。这是真正的“宏观”管理,也是抽象化、普遍化的管理手段。因为,货币当局对企业、行业根本不做区分,利率上调会影响所有企业。面对这样的宏观管理,企业组织再严密,也无法进行游说。
  中国近些年来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此正好相反。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有关部门基本上不使用“宏观”管理措施,比如,不用货币政策,拒绝调整利率,而是频繁地使用各种行政手段或准行政手段。可以说,有关部门并未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只有一个又一个个别的、特殊的管理手段的组合。
  这样的管理会导致诸多严重经济与社会后果,其中之一就是给各种各样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行业提供了无数游说的机会。非宏观的“宏观调控”会通过几十个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几十个省级政府、通过成百上千的市县政府进行,每个环节上都可能留出宽敞的后门。毫无疑问,必然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如国有企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如房地产企业,对这些调控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较大影响。他们可以让必要的调控政策不能出台或者拖延,他们可以弱化它的效力,他们也可以游说政府按照他们的意愿调整政策。其结果,每一次调控都难以到位,每一次调控,都因为不同人群、企业、行业的力量失衡,而推动经济结构日益趋向失衡。房地产行业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过去十几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调控这个市场,但现在的这个市场比十几年前更扭曲了。
  房地产企业的确贪婪而败德,但这并不可怕。明智的政治家会让贪婪的人、企业没有机会影响决策过程。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就是回到教科书所说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常识。如果政策设计者、操作者拒绝这样做,那么,贪婪的房地产企业将会在一个又一个喜出望外的收获中,更为坚定地扮演人民公敌的角色,且以强者的姿态顾盼自雄。
  相关稿件
· 透视房地产数据迷局 2010-08-06
· 叶檀:为什么关心房地产空置率 2010-08-06
· 银监会:压力测试不代表房地产走势判断 2010-08-06
· 房地产调控下半场必须“精准” 2010-08-06
· 重庆模式真能救了房地产吗 201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