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盘整资源的非资金风险
    2010-04-21    作者:邓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资企业“出海”,迫切之情非但溢于言表,更大有血拼的姿态。但背后,充满内讧、冲动、无力和血本无归的风险。
  内讧体现在,几乎每一个有开发前景的铁矿石项目到中国寻求融资支持,都会吸引数家中国企业洽谈,时有互相“掐架”、竞价之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曾在2009年召开“劝架会议”。其结果是,让一家企业作为代表去谈判海外项目,其他企业们私底下商量好后,再集体谈判,以免抬高项目的收购价格。
  钢铁业内另有轶事——中国钢铁研究院有位老专家,曾当着首钢、武钢、五矿、中钢等高管的面痛心疾首:“日本人在海外收矿,都是好几家企业一起行动,分工合作,小额持股。中国企业为什么要相互挤兑?”
  现实的例子是,2006年3月底,中信泰富曾斥巨资,分两次从澳大利亚富豪克莱夫·帕尔默(Clive Palmer)手里买下西澳普雷斯敦(Preston)磁铁矿20亿吨资源量大约25年的开采权,并有权再获得40亿吨资源量的开采权,后更名为中澳磁铁矿(Sion Iron)项目。
  原主席荣智健为此展开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政府、银行公关,将其对手首钢、武钢挤下股权席位。中信泰富所支付的4.15亿美元股权收购价,均高于首钢和武钢的报价。
  得到资源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还是以中信泰富为例。Sion Iron项目刚开始预期需承担共25亿美元的资本开支;两年后,资本开支预算上升至42亿美元,预计2009年上半年投产;如今,不仅总投资额调整后增至54亿美元,实际进度还大大落后,投产日期推迟到2010年底。
  管理上更存在棘手问题。起初,很多国有企业试图将国内的管理模式移植到海外公司,直接导致劳资纠纷不断;随后,管理层由清一色的中国人换成清一色的外国人。Sion Iron的管理团队里,除了CFO游长荣等人来自中信泰富,其他主要高管大多在澳大利亚当地聘用,多为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
  但引发的问题则是,管理涣散、资产去向不明等。Sion Iron工期延迟和成本严重超支问题,就与当地管理团队“对企业没有责任感和忠诚感”有关。此外,首钢在秘鲁的铁矿石项目,受罢工问题困扰,20多年来仍处于半死不活状态。虚报、假报财务现象不但没有杜绝,还经常找不到责任人。
  为何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当初干脆地批准了中信泰富对Sion Iron100%股权收购?有国有矿业公司的高管笑言,从另一个角度,国外审批机构如果轻易批准了一起收购,则暗示该收购项目风险太大,本土企业不愿意接手。
  FMG公司就明确表示,在开采成本低、利润丰厚的所罗门赤铁矿项目上,不会寻求中国公司合作,只有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磁铁矿项目上,才有意寻求中资入股。
  相关稿件
· 专家提醒:收购海外资源类企业切忌盲目跟风 2009-02-03
· 收购海外资源类企业切忌盲目跟风 2009-02-03
· 铜企涉足海外资源机会来了 2009-01-13
· 铜价暴跌:国内铜企涉足海外资源机会来了 2009-01-13
· 中冶集团2007年海外资源开发获得重大进展 200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