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11月上半月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均出现急剧放大。以北京为例,11月前14天,二手房成交量突破13874套,其中住宅成交量达到了12283套,分别比10月同期二手房上涨97%及96%。 房产成交量突然放大,并不表明市场真实需求的突然迸发,而是源自于政策末班车的影响。由于市场普遍预计房地产税费优惠措施将于年底按期终止,一些购房者为了能够享受优惠而恐慌性集中买房,由此导致成交量已经数月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开始放量。以当下房价畸高的情况看,这样的成交量突然放大显然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而政策变动因素反而成为助推楼市火爆的主因,这才是更加让人倍感遗憾之所在。 当下房地产市场所享受的一系列税收优惠福利,是调控部门在去年年底为避免金融危机恶化而推出的。从市场反应看,政策效果不仅充分实现,而且已是远超预期了。如果单纯从房价变化的先后次序看,优惠政策的确是房价变化的导火索,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税费优惠政策,以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松,只是影响房地产市场变化的外因,真正的市场变化在于——随着这些政策推出,作为卖家的开发商与炒房者其市场地位得到了强化,而作为买家的自住需求者市场地位则进一步弱化了。从资金流向看,在自住需求萎靡的情况下,税费优惠的实质是补贴了投机炒房者和开发商;而银行信贷政策的随意放松,又支持了卖方的资金链条,使其得以在无成交量的情况下长期拒绝降价。也正因此,尽管多数理性购房者拒不接受高房价,成交量已经出现数月低迷,但是这并无法阻碍房价的继续飙升。 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调控政策的具体着手点显然应该回复到平衡市场力量上来,其关键点就在于遏制市场供给方的强势地位。换句话说,如果市场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无法实现平衡,任何导致市场变化的因素,都可能被解读为有利于卖家而非购房者,是为市场心态的变化使然。如果这一点无法被修正,那么遏制房价上行的愿望就永远只能够落空了。 也正因此,市场的悖论也才会在当下出现。如果说去年年底的优惠政策推高了房价,那么今年年底的政策取消照理说应该是抑制房价上涨,购房者理应耐心等待而绝非是恐慌性买入。而出现当下这种意外的局面,正是由于房地产卖方的强势地位导致市场预期进一步看涨所致,至于优惠政策取消是否能够撼动高企的房价,根本就没有人去相信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市场买卖双方均对房价上涨走势形成强烈一致的判断之后,这往往就是市场风险达到极致的标志。从海外市场经验看,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房地产市场,只是导致市场转而下跌的因素不同而已。当年香港房地产从1985年涨到1997年,房价上升了近10倍,彼时几乎所有香港人都相信房价只涨不跌,并且不断买入。而之后房价从顶点开始一路下跌,至2003年香港楼价最多跌幅高达70%左右,直到2003年年底房价才慢慢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这一典型的市场轮回表明两点:其一,脱离真实需求能力的资产价格,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都必然会回归理性;其二,市场主导的回归模式往往过于惨烈,对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杀伤力巨大,理应成为调控部门力求避免的对象。 可见,当下的房地产市场亟须调控政策扭转市场预期,而决不能再放任房价非理性上涨。据此,除了坚决在今年年底按期取消所有购房优惠鼓励政策外,调控部门还需要做好以下政策推进:其一,全面总结房改11年来的成败得失,对于市场因素泛滥而政府保障不足之处,以产业政策基调调整的形式予以全面修正;其二,增加未来数年的土地和房产供给政策规划,全面修正供求不平衡预期;其三,对于开发商恶意捂盘惜售、囤地炒地的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严惩,而不再是放任自流;其四,严格规范房地产信贷税费优惠政策的实施前提,避免临时性鼓励政策再度助推房价走势。 只有调控部门坚决落实各项平抑房价暴涨、平衡供求关系的政策措施,才能够避免市场自发调整所带来的危害,尽可能实现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软着陆。以当下而言,继续放任恐慌性购房行为的蔓延,只会让这些购房者成为房产暴利的最后买单者,来自调控部门的政策声音不应再有任何拖延。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