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调控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和民生本位
    2009-08-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面对逐渐失控的房价飙升,六部委再次集结。近一个月内,央行、银监会、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等六部委先后对房地产市场发出加强监管的信号。

  六部委的忧虑来源有自,今年4月以来,各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30%-50%的涨幅,但7月京、沪、穗、深四大一线城市首次出现月成交量全部下跌的局面,而苏州、合肥、成都等城市交易量则继续升温。由于一线城市总是房价的风向标,这一信号不得不令人担忧: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尚未调整到位,房价就已经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提前上涨,这不仅将令房地产市场改革成为不可能,而且有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复苏构成阻力。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轮房价上涨无疑是今年以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货币现象,但有关部门对房地产治理政策的摇摆不定亦难辞其咎。事实上,出现“多部委联手查房”已经不是第一次。例如在2006年末,就有“十部委通报房地产调控落实情况:部分城市涨幅过高”。2007年,又有“国务院率九部委调查组奔赴全国排查楼市”,而在今年5月,也有“各地房价涨幅创新高八部委提前启动检查”以及“四部委肯定房企降价新政带动业主放盘”等等新闻。到今天“六部委释放紧缩措施”,许多措施都恐怕都已经是老面孔,例如银监会再次收紧二套房贷政策,国土资源部再次严肃土地政策,国家发改委再次要求加强房地产价格和收费监管。这些政策之所以被重温和重申,无非是因为曾经经历摇摆和反复。
  回顾2007年末开始的房地产结构调整改革,许多政策措施至今尚未完全展开,例如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廉租房的大量供应,土地供给规模和房地产产品结构的调整等等。以一个“二套房贷”为例,正是因为在2008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居民,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导致各地纷纷采取各种“变通”的手法,在实际上严重削弱了“二套房贷款从严”的规定。在广州,已经有部分银行明确告诉消费者二套房可以享受首次置业优惠了。
  之所以会出现动辄几个部委联合治理房价,房价却总是无法受到控制这种情况,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治理一直遵循工具性原则。当经济遭遇紧缩的危机时,政府往往急于启动房地产引擎提振经济,而当经济遭遇过热威胁时,政府则通过向房地产市场释放“紧缩”的信号,为经济降温。必须指出的是,房地产政策的工具性原则,是导致房地产市场日益脱离民生本位的根本原因。倘若振兴房地产市场是为了拉动经济,那么房价偏离居民承受能力就可以忽略不计。倘若遏止房地产泡沫是为了确保银行信贷安全,那么增加消费者负担也可以在所不惜。而倘若房地产政策缺乏一贯性,被地方政府的经济困境所裹胁,忽而强硬,忽而妥协,只会令地方政府在周旋中逐步摸清底线,其消减政策作用的手段将变本加厉。
  必须看到的是,政策取向的工具性,也在事实上损害着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底出现的房价高悬无人接盘的局面,已经无比清晰地说明了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扭曲,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必须为房地产市场找到一个新的发展基础,这就要求房地产调控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化原则和民生本位。事实上,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方向早有定论,在重建市场原则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土地与房地产囤积的清理,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制定土地出让计划,同时加强对开发商逾期不开发土地的回收管理,在服务民生方面,政府除了应足额承担社会保障住房责任外,还应加强对房地产供应结构的引导。只有真正做到这两点,房地产市场才能得到真正的复苏,而如果政策继续以工具性为目的,只会加剧房地产市场危机,延缓经济复苏步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