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地产的本质
    2009-07-27    陈宁远    来源:东方早报
  二季度以来,为地产吵架,又出现了高潮——尤其是为地产价格高涨的吵架,仿佛房子不是盖给人住的,而是要用来吵架的。虽然大都不得要旨,自说自话,但没有谁想过要统一思想。
  也无人敢想!别说要澄清这个问题了,就连现在地产的本质是什么?估计都无人回答,也没人来得及想。吵闹的结果会是什么?不知道。也就是鸡鸭同笼,在一个地方叽叽喳喳而已。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产业享受这样的待遇,一方面发展迅速成为所谓经济支柱,流光溢彩;另外一方面,看上去简单——不就是房子吗?可越是简单自明,就越说不清楚。
  比如地产在吵闹之中,其价格的高低和走向,大部分情况下就和我们看待股票一样,这自然和是不是要满足绝大多数人居住无关。但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样的吵闹,并不证明我们有本事判断地产的价格趋势。最多吵到最后,发现地产本身就具有金融的性质,其交易量和成交价格与货币环境密切相关。
  要把安居和投资房子搭上界,并不容易。但问题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我们看它如股票一样,却少人提醒说房市如股市,入市有风险。因为房子四四方方就在我们身边,看上去像可以过家家。要突然说这不是真的,这不是钢筋水泥的房子,而是虚拟的某种金融产品,凶险得紧,千万别指望,那不是睁眼说瞎话吗?但你要不意识到它的凶险,却容易上当。因为年初大家还在争论地产价格,要跌到什么位置呢?可一眨眼,二季度它就创历史交易和均价新高了。
  但是你真要规定地产商如券商那样,在自己的售楼处挂上横幅,提醒每一位来买房的人说,买房要谨慎,估计也不可行。没有一个地产商会说,一买它的房子就跌。相反,升值潜力无限几乎是每个地产项目必备的广告词。要说谨慎,最多让售楼小姐,帮你看看水龙头能否拧得紧?怕吃亏的,还会看看公摊面积,小区绿化的哪棵树是否真和规划上一样?
  也许买房子回避风险简单,掩盖了这样的风险提示。因为它不是100股起手,花个万八千就能买的,而是动辄要买房人掏出全部家当,怎么可能天天买房子玩呢?
  但央行公布的数据,个人房贷上半年新增量达4661.76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50%,却有点恐惧。虽然不一定证明天天有人买房子玩,但房子天天大量成交,却是现实。
  这个数据的恐怖,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有假按揭存在。因为即使有一些项目有假按揭,也不会是普遍现象。要都是假按揭的话,不说中国的天全塌了,至少中国的银行体系是全塌了。因为央行曾经公布数据,个人房贷市场自1997年底以来增长了155倍,占中国各项贷款总额的10%,是所有种类贷款中不良资产率最低的。若这都是假的,那么中国几乎就没有可以相信的银行了。
  那么央行今年公布的数据到底什么地方值得担心?直接担心地产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吗?但这要搞清什么是地产的本质?不知道地产是什么?怎么回答它和经济以及社会的关系?但这个问题一提出,也许就会遭人耻笑,因为无人不知房子是什么。
  都知道,但就要吵得天翻地覆?翻翻马列的书,才明白这不是中国这几年才有的事,而是130多年前就有。上上个世纪,德国就有住宅问题热,恩格斯在其著作《论住宅问题》进行过点评。
  他写道:那时的德国“……游闲的资本以及流通中的货币额都突然大大增加,而这一切都恰好发生在德国……作为一个大工业国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于是就突然出现了工人以及以工人为主顾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的住宅缺乏现象……住宅缺乏现象曾经具有急性病的形式,而且大部分像慢性病那样继续存在着。……正是这种标志着德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急性病似的住宅缺乏现象,使当时的报刊上登满了关于‘住宅问题’的文章,各种社会庸医乘机而出。”
  时代不同了,但情况大部分相似——急性病和慢性病兼有,也趁机涌现诸多自以为是的庸医。但中国目前和恩格斯导师说的德国病相还有点不一样——因为我们现在房子空置率很高,虽然本质上中国地产依然是“住宅缺乏”。但以高空置率下的“住宅缺乏”更能说明,货币管控不严谨的后果更严重。
  至于围绕着地产的全部利益纷争,本质也和130多年前的差不多,是一种社会工业化的现象,是一个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但这么说,估计会打击到很多人的民族自豪感,因为他们还沉浸在中国GDP已经超过德国,今年就要当老二的虚荣里。
  相关稿件
· 狂热市场将被银行与房地产刺破 2009-07-27
· 物业税能稳定房地产市场 2009-07-27
· 二套房贷收紧信号:渐别房地产政策蜜月期 2009-07-27
· 数据地产[图表] 2009-07-24
· 商业地产可能成美经济新雷区 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