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不少地区再生资源行业举步维艰,其直接原因是:今年年初,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出台《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依据该通知,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不再享有免征增值税的优惠。 按照新政规定,对满足一定条件的收废企业按其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的一定比例(2009年为70%,2010年为50%)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业内人士估算,此举将使企业成本上升6.93%。如本报在昨天的相关报道中已经提及的,国家财税部门推出这个政策,初衷未必不好。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一些产废企业偷逃增值税、收废企业虚开发票、利废企业虚开增进项税额抵扣的现象时有出现,因此,财税部门缩水税收优惠,亦有无奈的意味。 不过,这个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实际上起到的一个效果,便是打击了再生资源行业中的不少企业。企业叫苦不迭的背后,是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遭遇挫折,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冲击。为此,不少再生资源行业内的人士提出了完善政策的意见,这种意见是中肯的,乃是希望财税部门推出公共政策时,不能“因噎废食”。 其实,一些领域(包括狭窄如再生资源行业)的税收优惠缩水,恐怕还有一个背景——近期我国财税征管重拳迭出,可归结为形势迫人。具体而言:一方面,为了抵消企业出口、投资双下滑的影响,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赤字总规模达9500亿元,这一数额不仅在绝对量上创下建国以来最高纪录,而且它占GDP的比例达到近3%,也比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同样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高出不少。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扩散,今年前四个月全国财政收入连续下降,5月份全国财收虽然首次实现同比增长,但由于前四个月同比降幅高达9.9%,如欲实现全年增长9.8%的预定目标,包括5月份在内的后八个月至少需要同比增长18%,现在看来,这样的增幅很难实现。 财政收支可能出现的较大缺口决定了中国需要、并且比之过去更需要确保税收平稳增长,只不过,中国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运行质量的任务又是如此之重,且当下的经济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内生于不合理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因此,“好字当先”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再生资源行业遭遇的困境为例来看这个论题:众所周知,该行业至少具备两点理由而应予大力扶植:其一,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其二,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无论哪一点,这样的行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资源贫瘠的国家来说,都具有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因噎废食”的做法并不可取,若为节约财政支出而减少对此类行业的支持,也是缺少长远目标的做法。 诚然,几乎任何政策选择都能找到众多论据,但是,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恰恰在于因与果往往总是混杂在一起的。譬如说,此前不少地方政府之所以忽视经济结构调整,其最大的动力即在于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之所以片面追求GDP增长,似乎又可回溯到经济结构不合理,如此循环往复,经过不断的自我强化而形成的恶果之一,即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贫乏、资本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快过多地依赖于要素投入。 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搞清楚战略性的愿景与目标,战术的调整要服从战略方向;要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服从主要矛盾的解决。从战略方向来看,中国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其理由,且不谈以往增长模式的效率损失,单以其不可持续而论,中国巨大的资源消耗量正在不断挑战全球生态承载能力,因而必须及早厉行资源节约。 以2003年为例,当年中国消耗的水泥、钢铁、铁矿石、电解铝和铜分别占到全球消耗量的48.3%、26.7%、34.6%、18.8%和19.9%。同时,中国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水平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草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人均值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这种粗放模式不仅遗祸子孙,即使当下也很难维系,必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而提高资源循环使用率是其中要害。 正是基于针对不合理增长模式的反思,中国自2006年底起明确树立起“好”字优先的发展要义,此后两年,由于经济持续处于偏热状态,宏观调控较为明显地体现出质量优先的取向。目前,尽管金融危机的阴霾依旧未能散去,但面对现实世界纷繁的诉求,中国经济不能重走以往调整、增长相互羁绊的老路。再生资源行业如今“遇袭”,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