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要想真正掌握国际铁矿石谈判的主动权,就得敢于牺牲眼前利益来换取长远利益。为此,中国钢企需将眼光放长远。
历史仿佛在重演。备受关注的铁矿石谈判日前出现新进展——新日铁与澳矿在价格上达成妥协,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却继去年遭遇日本钢企“暗算”后再次面临被“要挟”的命运。
近日,日韩钢企率先与澳大利亚力拓达成33%的铁矿石降价,此幅度远远低于此前中国坚持的40%至45%的降幅,这无疑将亚洲谈判联盟里的中方推向尴尬境地。而令人振奋的是,与去年被迫接受澳矿“漫天要价”的态度相左,今年的铁矿石谈判中方显得格外“硬气”,中国钢协选择了说“不”。
从客观上看,中国完全有理由说“不”。由于对铁矿石需求非常大,若执行33%的首发价,将严重损害中国钢企的利益。而与之相应,日本钢企早已“布局”,多数都在国外投资矿山,其权益矿占进口矿的数量高达60%。不言而喻,日企与力拓极有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损害第三方利益,不足以作为定价依据。
而主观上,对不符合中国利益的首发价说“不”,是中钢协的权利所在。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欧洲、日韩等国钢厂大幅减产,全世界的矿石生产商们都把目光投向中国。可以说,现在正是中国钢企争夺铁矿石定价权的大好时机。
因此,为了维护中国钢铁企业的利益,中钢协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在铁矿石谈判中谈出“中国价格”来。
中国说“不”,更重要的还在于争取并确立中国在铁矿石定价中的话语权。话语权缺失是中国钢铁业多年来的软肋。因此,近年来中国钢企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一直处于被动,屡遇失败、利益受损。在此次事件中,中国的强硬态度让谈判走向变得扑朔迷离,我们完全不必太过在意。因为中国需要的是战略而非战术上的胜利。
如今,中国钢企与国际铁矿石巨头间存在着极高的相互依存度。如果铁矿石生产商不向中国供应铁矿石,长期来看中国钢企将难以为继;而如果中国钢企不接受这些企业的铁矿石,这些企业将更加难以为继。这也就是一些业内人士所谓的“恐怖的平衡”。在这场利益博弈中,中国钢企敢不敢破釜沉舟,咬定价格坚守到底,很可能是决定谁能最终把握战略主动的关键。有关专家预计,2009年中国将出现2亿至3亿吨的铁矿石过剩,短期内并不会出现钢材供应紧张的问题。而从世界经济形势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他国家对铁矿石也不会出现需求明显增加的变化。
要想真正掌握国际铁矿石谈判的主动权,就得敢于牺牲眼前利益来换取长远利益。为此,中国钢企需将眼光放长远,甚至下“断臂”之决心。
今年的铁矿石谈判仍在继续,中国钢企已深陷铁矿石成本迷局的尴尬地位仍令中国钢企“左右为难”。这也间接造成中国钢铁业在国际钢铁市场的话语权缺失:对铁矿石进口过度依赖;行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给谈判对手开高价的“把柄”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钢企把握未来战略主导权的核心仍在于苦练“内功”,把自己做大做强。譬如说,可以利用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需减少的局面,进行行业内优化整合,剔除落后产能,减少对铁矿石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其次,像日韩企业那样参股境外矿石企业,掌握更多的矿石资源,增强谈判主动性和利益互补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钢协对不公平定价说“不”,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良好的开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