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和自我积累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金融贷款支持的作用也逐步提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只是石油产业的“钱袋子”。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主要限于局部贷款层次。 然而,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10多年来,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日益密切。当石油产业实施对内“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对外“稳定国内、逐步开拓”战略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巨大的银行资本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10多年来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化,国内国有大银行也迫切需要寻找大产业的投资对象,金融资本已经对石油产业的国际化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2008年下半年以来,西方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对西方国家和广大的油气资源国造成较大规模的金融冲击,在西方资本市场萎缩的同时,我国的金融实力凸现,也开启了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大趋势。 2008年底中俄两国开始了以贷款换石油供应等一系列的合作谈判。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已分别签署了250亿美元、100亿美元、120亿美元、10亿美元、50亿美元的一系列贷款换石油(或石油资产)的协议。此外,厄瓜多尔4月还宣布,近期将与中国签署一项总额1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通过这些贷款协议,为我国未来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提供了保证,稳定了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也在金融危机之下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可谓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的重大进展。 从石油产业的国际化需求和未来发展看,除了目前的所谓“贷款换石油”的模式外,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迫切需要探索更多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趋势、前景和方式。
门当户对的结合
石油或天然气作为商品的特性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般产品,又是战略性特殊商品。作为一般商品,石油价格受到供需基本面的制约,而作为特殊商品,石油价格还受到供需基本面以外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缘政治和货币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受到很多非基本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石油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变得十分明显,有时候还非常“离谱”。目前,一些研究机构预计,在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变化中,有30%~60%的波动来自非基本面因素的冲击。由于石油是大宗商品,世界贸易与投资规模极大,因此受世界主要货币流通和升/贬值的金融因素影响十分明显和敏感。 再从石油产业的运作过程中看,石油产业是一个高科技、高资金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国际化的产业。这“四高一化”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产业的发展不是本产业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性和国际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资本的支持。显而易见,世界上的石油公司,不管大小,都追逐国际性资本市场,大石油公司往往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主体,尤其是工业股票的主体。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石油产业或重大的油气项目更是金融大资本的投资对象,跨国能源公司自然都是跨国银行的追逐对象。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可谓“门当户对”。这一情况提示我们,石油不仅是石油产业的产品,还是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的产品。 在国际上,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的历史很长,早已是国际石油巨头、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大国的重要合作手段。目前,金融危机冲击了资本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和石油价格,导致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的资金链受到很大冲击。目前前述贷款换石油协议的签订,可以说是中国在金融危机下推进金融资本与石油产业或利益结合的重要举措。从未来趋势看,我国参与国际油气资源竞争程度的加深必然推动金融资本与石油产业更加主动和紧密地结合,不断提高我国把握有利时机,通过金融资本运作,协助石油产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的能力,逐步提高掌控石油资源的能力。这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五大途径
从今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角度看,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大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继续对一些资源国提供美元贷款。
为了进一步扩大与资源国之间的合作,缓解资源国目前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继续向重要的资源国提供美元贷款。在当前国际信贷和资本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我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种贷款如果进入油气开发领域,与油气项目竞争结合,与国外油气资产结合,与油气供应结合,将极大地推动境外石油产业的开发,提升我国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力度和范围,也可以通过贷款带动相关国内设备和工程技术服务的出口。预计这种贷款换资源的方式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
二是利用外汇储备,推动金融资本对油气等资源部门的直接投资。
推动外汇储备的商业化投资,尤其是对能源领域的长期投资,将货币转为油田、矿山、管道和重要项目的资产。这是2006年以来笔者研究外汇储备后积极倡导的结合方式。目前,外汇储备机构和有关公司也认识和从事了这种直接投资的方式。但是,由于油气资源部门具有与金融投资部门不同的特点,建议金融和投资机构要积极与石油产业和大公司密切协作,可以寻找国内外的能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从小股入手,跟踪投资,谨慎开展委托投资。
三是推动重要石油贸易的非美元计价。
目前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社会(如二十国集团)正在努力试图对话与交流,在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上,提出新的修补方案,有些国家直接提出了重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提出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设想。这种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不仅反映在国际货币体系上,也反映在石油贸易体系上。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占国内石油总需求的比例已经上升到50%。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在1.8亿吨左右,预计到2030年我国年进口石油将达到4亿吨。我国的石油消费对世界石油供需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此巨大的石油需求规模,迫使我国必须掌握足够的购买力以规避货币风险。因为如此大的石油交易,如果仍然全部以美元计价和结算是危险的。推动其他货币计价单位与方式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推动与资源出口国的直接合作,在石油贸易领域推动货币互换或非美元计价等更多的贸易方式。双方直接确定一个非第三方的交易货币对双方都有利。因此,在今后进口中东、非洲和南美石油时,我国应考虑确立非美元的计价单位,尽量规避石油美元对我国石油贸易的不良影响。
四是在地区石油贸易层面,提高我国的定价权,推动人民币流通。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定价体系主要由三大定价中心构成:在北美地区主要是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为基准,在欧洲基本以北海布伦特原油为基准,在中东地区主要以阿曼、迪拜市场的价格为基准,此外还有亚洲地区的局部定价基准。长期以来,这些定价机制对全球石油贸易具有较大的影响。决定地区原油定价机制的基础是贸易量、所形成的规则和贸易习惯。目前,我国仍然难单方面改变世界原油的定价机制。但是,从亚洲或东亚地区未来石油贸易来源、消费和市场形成看,东北亚地区的原油市场将逐步形成规模。特别是随着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包括中俄石油支线)的建成、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形成和中哈(哈萨克斯坦)石油管线、中土(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以及未来中缅油气通道的形成,将大大改变欧洲大陆东部地区的油气贸易和运输版图,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东北亚地区形成一个次地区油气贸易中心,这将改变欧亚大陆石油贸易和运输格局。其中,我国必然是本地区石油贸易的重心。过去中国大庆石油出口价格曾在东亚石油价格体系中发挥过局部的影响力。今后,随着本地区的油气贸易量加大,形成1亿吨以上的贸易规模,必然会呼唤一种新的石油定价机制。预计本地区的石油期货市场和本地区石油货币的流通量将大大增加。这一趋势将为人民币的区域化提供较大的流动场所。
五是增加人民币在油气等资源部门的投资功能。
目前,无论是中国与资源国的交叉投资模式,还是贷款换资源的模式,都涉及石油、资源、工程和金融资本的紧密合作,涉及上游资源开采、石油运输、石油炼化等上下游主要产业环节、多个领域。比如,中委双方在委内瑞拉成立一家合资的勘探开发公司,委方持股60%,中方持股40%;在中国南方炼油项目中,中方持股60%,委方获得40%;双方还将合资成立一家远洋运输公司,双方各持股50%。在目前的合作中,中方向委方提供美元贷款,委方以美元入股双方合作的企业。在这些情况下,两国均有必要探讨直接以双边货币(而不是第三方的美元)作为在对方国家投资与合作的货币手段。 而且这种投资方式,在中国与中东产油国(如沙特等)和俄罗斯等国的合作中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其结果不仅需要确立非美元化的货币计价功能,更有利于将人民币和其他硬通货作为在我国和他国国内投资与合作的投资工具。在这一领域,可以尝试向合作伙伴发行特种人民币债券、提供人民币贷款等方式。随着我国与资源国交叉投资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这种本币货币方式可能具有较大的便利性和优势,有利于最终推进石油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