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能国电董事长曹培玺表示,国内煤电企业双方有关合同煤的谈判尚未达成价格共识,华能的底线是希望合同煤价不能高于去年水平,对于煤电双方持续顶牛的现状,政府已进行协调。这是首次有人公开承认政府出面协调煤电谈判,也意味着有电力企业降低了谈判底线。(4月6日《京华时报》)
在今年初的煤电之争平静一段时间后,近来又掀起波澜。日前,市场传言发改委等部门介入煤电顶牛事件。所谓煤电顶牛,是华能、大唐、华电等五大集团联合华润形成同盟,要求煤企降价,因双方分歧较大而迟迟不能签订电煤供应合同。与此同时,近日一条“神华集团与华润集团签订电煤供应价格”的消息,在本不平静的煤电博弈战中,再次扔进一块砖头。尽管后来证明消息不属实,但是它再一次表露了多方利益主义对煤电纠葛走向的担忧。
在我国电力结构中,超过70%的火电是靠煤发电;煤炭产量中,超过60%用来发电,因此煤和电本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近几年来,在电煤供需问题上,尽管电煤双方彼此之间“狠话”说尽,但煤、电企业往往能够重归于好,因为谁也离不开谁。但是,今年与往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煤价持续下滑,电企变被动为主动,在年初的2009年“全国煤炭订货会”上,甚至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电煤合同一单未签的局面。
为促进煤电企业签订煤炭供需合同,国务院研究室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煤企接受电企提出的煤炭降价50元/吨的要求,但同时上网电价必须下降2.5分/度,而配套方案是,由财政部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电力企业进行补贴。这相当于电企煤企双方“各打50大板”,效果相当于电煤价格不涨不跌。此外,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近期可能会出台一个“煤价上涨4%”的协调方案。
不过,中国煤炭市场网首席评论员李学刚对这些方案并不认同。他表示,政策对价格波动幅度的制定面临困难。如果简单地为今年煤炭企业因政策性税收调整造成成本增加的4%寻找传导出路,那么,因电价上涨、税费增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其他因素增加的成本,又该怎样解决?如果限价幅度不是4%,那么幅度应该是多少?又因什么而确定?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安景文认为,尽管煤炭行业总是麻烦不断,但不得不承认,这个行业其实是我国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进行最早,也应该说是改革最有成效的行业之一。煤炭市场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甚至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重要参考。现在主要的争议在于政府什么时候放开电煤合同价格。
这说到最关键的问题。是继续维持甚至强化国家控制型的能源体制,还是放松控制,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说,我国的煤炭市场虽然已经市场化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初级的市场化,电煤价格并没有完全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发生相应变化,而是存在人为电煤联动行为,价格出现了扭曲,严重影响了电煤市场交易秩序。
目前,煤电价格制定,政府到底介入与否,以何种方式介入,这给煤电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出了一道难题。在往年的煤炭订货会上,因电煤资源紧张和煤价不断上涨,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在逐渐推动煤炭订货市场化的同时,坚持煤价“双轨制”,限定重点电煤的上涨幅度,以保护电企利益。正是带有深刻体制差异的电煤之争,常常在电力增供而需要煤炭增加供应的时候爆发。
问题在于,一旦这种游戏规则不复存在,利益攸关各方就可能不再按照既定游戏规则出牌。一直以来,发改委都在推进煤电价格联动,虽然有它的道理,但是,既定的游戏规则没有被遵守。目前各方要求煤价完全放开,逐步走向市场化,而电价却依然由国家完全控制,没有放开的意思,实际上,“计划电”与“市场煤”无法衔接,造成煤、电脱节。
确切地说,现在是终结电煤“价格双轨制”的时候了,即由“双轨”变为“单轨”,实行单一的电煤市场价格机制。换言之,不管煤炭供求关系如何,无论煤炭价格高低,煤炭价格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政府说了算。而市场价格只有一个,而不是有两个,也不会有更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实行单一的、完整的、科学的、能够促进煤电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电煤市场交易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