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新一轮G20峰会将如期在伦敦召开,在全球金融体系风雨飘摇之际,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变革的希冀。
G20包括目前全世界主要经济体,其GDP总额约占全世界85%,人口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二。因此这些国家的政策博弈,自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9年,西方七国集团提议建立G20,当时是为了应对亚洲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动荡的冲击,而现在却“风水轮流转”,成了解决源自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的“救命稻草”。 去年华盛顿G20峰会虽也承诺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但却无实质性内容。因此,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困境日益严重,本次伦敦峰会就被寄予了“不可承受之重”。 目前来看,G20与会国其实分为三大阵营,即美国、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事实上,G20也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后各方表述利益的新平台。随着G20的临近,这三方势力的立场也显露端倪。美国和日本预计将继续强调加大经济刺激力度,尽量回避美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欧盟将继续呼吁改革金融体系,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遏制“廉价美元”的冲击;而以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则可能呼吁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增强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最直接的目标可能是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投票权。 不过,从金融角度来看,伦敦峰会距离第二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仍然还很遥远。奥巴马政府已经多次表示,本次会议“不讨论特定经济指标”。因此,由于美国这个主要游戏参与者“消极”,非美元货币也都还没有实力挑战美元霸主地位,要改变现有国际金融制度可能还是“纸上谈兵”。本次峰会的最终结局,可能只是美国与欧盟之间金融利益的适度转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借此次峰会获得IMF更多投票权,那么新兴经济体就有可能充分利用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展开“合纵连横”,从而推动现有国际金融利益格局的重构进程。 为了摆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日渐衰落的尴尬地位,IMF和世行近年来都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增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等。两大组织与美国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如IMF就曾在金融危机中把矛头指向美国,称美国应对危机承担更大责任。在世界银行内部,美国和欧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这使得世行政策逐渐摆脱了对美国“一边倒”的局面。而两大国际组织内部的改革需求,与美国的矛盾,以及美欧在其间的对垒,也都为新兴经济体扩大在这两大组织中的影响力提供了契机。 就此意义上看,伦敦G20峰会的真正价值所在,不仅在于表达全球联合抗击经济金融风暴的“信心”,更是全球金融摆脱旧体制、走向“多元化”格局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