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铜牌值得窃喜吗
    2009-01-22    尤旭东    来源:证券时报

  在经过一番数据修订之后,中国经济在2007年实际增长13%,而不是最初公布的11.9%,这一更正使得中国力夺全球GDP铜牌,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对此各界反响热烈。

  其实,中国GDP拿世界老三可能还有点委屈,因为这种排位是按照2007年人民币平均市场汇率计算的,而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北京首席代表阿罗拉所说,如果不按照市场汇率,而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一直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过,客观而论,第三也好,第二也罢,也姑且不论统计数字中的水份,单纯的GDP排位可能并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GDP也不能简单地与崛起划等号,因为多数国人恐怕早已淡忘,早在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GDP就曾高居世界榜首,占世界比例约三成,大体相当于现今的美国。
  有学者认为,因种种原因,国内经济学家们的根本问题是对一些简单的经济指标太过重视,尤其是GDP数据。GDP至上论则让人容易忽视更深层次的问题。GDP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惊人的两位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家庭收入特别是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非常缓慢,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以牺牲自身消费基础为代价创造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而更多的民众并未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近二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长主要得益于由政府组织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化方面的大规模投资,这样的增长方式能否持续,显然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一般而言,国家强盛必然伴随GDP增长,但二者内涵却无法简单归一。鸦片战争时期前的中国就是最典型例证。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方法的限制,即便用GDP衡量社会财富,也存在很大的缺陷,GDP计算依据缘于产品价格,而价格并不必然与财富价值量一致,更何况财富本身除了物质财富,还包括非物质财富。再统而言之,如果我们说经济增长的目的在于国强民富,那么GDP数字即不代表民富,也不等于国强,GDP铜牌何喜之有?
  英国的李约瑟曾感叹古代中国科技创造力之卓越。北宋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已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冶金、机械、造纸技术等诸多领域,其先进程度在当时没有任何国家和文明中心可以比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世纪》一书作者奥戴德申.卡尔先生经过研究认为,中国现在的科技差距,无论军事还是民用,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比清朝末期还要大。可以说,漠视科技和创造,是近代中国史上的落后之痛。
  而无论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普鲁士,还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都是在科技和创造力上开始领先,才开始走上大国崛起之路。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出真正的强国富民之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