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与国际接轨是个好主意
    2009-01-13    童大焕    来源:现代快报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接受网易财经访谈时指出,把粮价一次性地与国际接轨,农民的收入就增加一倍,那么农民的消费倾向就会很高。(1月11日《新京报》)

    本人十分赞同左小蕾粮价与国际接轨的意见,并认为全面提高市场粮价、使之与国际接轨的政策措施,无论从公平性还是从效率角度,都大大优于间接给农民发放种粮补贴。虽然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不可能如左小蕾所说的使农民收入增加一倍(平均而言,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打工收入),但平均每人增加三五百元是可期的。
    粮食补贴的目的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但实际经验表明,补贴如果是通过国有粮食收购企业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往往会导致大量的国家补贴在中间环节被截留或流失,农民从国家的补贴和保护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好处。据报道,安徽省财政以前每年要拿出40亿元补贴粮食,但只有4亿元能进入农民的口袋。对中间环节进行补贴,还使粮食流通市场遭到扭曲。国有粮食企业储粮越多,得到的补贴就越多,至于收进来的粮食能否销售、能否有盈利并不很重要。因此,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很多粮食企业热衷于扩大库存,以达到坐吃补贴的目的。结果是库存规模长期居高不下,库存粮食大量陈化变质。甚至还有挂空账而不收购,大量骗取国家补贴的现象。
    在中间环节补贴粮食而在终端市场环节压低粮价,绝大部分补贴被粮食流通的中间环节“坐吃山空”,最后是造成两个极端的结果:一是农民种粮亏损,积极性不高,影响国内的粮食安全;另一个极端是粮价太低,即使国内市场上有大量粮食,它们也会被选择出口或走私,从而出现“有粮不稳”的反常现象。
    同时,国家全面补贴粮价,让粮价保持低价格,事实上也在补贴中高收入阶层,耗费了大量资金,结果却并不公平。倒不如让粮价与国际接轨,使国内粮价恢复到其应有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国家的补贴,则主要用于补贴城乡低收入人群。这样的补贴,更公平,也更有效率,说不定还能够大量节约国家财政资金。我们现有的情形,是比国际市场价高得多的农药、化肥价格,种出世界最低价的粮食。亏本的生意没人做,农民也是理性经济人啊。在这样的条件下,所谓多少亿亩的耕地保护,也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粮价与国际接轨,势必涉及国有粮食流通机构的利益。但在国家粮食安全与部门利益之间,孰轻孰重,应该不难判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