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概念应有准确界定
    2008-12-22    作者:吕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 政府最近推出扩大内需的十条举措,其首要措施就是大力改善民生。那么究竟何为“民生”?目前学界、实际工作部门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认为,对民生概念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对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句,认为“百姓生存之道在于勤劳,勤劳才能丰衣足食”。但是保障民生,不能仅寄托于百姓自身,而更是执政者的责任所在,为此古人提出了“以民为贵”的民本观念,阐发了最初民生思想。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先生将民生问题当作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认为“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他在建国大纲中宣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在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中,民生主义是国事由国民直接参与,国家福利由国民全体享受的一种制度,最终进入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
  上述论述对我们今天准确认识和理解民生概念有着重要的启发。一是民生问题就是指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包括食、衣、住、行等基本需要,具体内容包括,老有所终(人人享有养老保险)、壮有所用(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幼有所长(少年儿童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享受基础的义务教育)、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对无保户、残疾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实施社会救济)等等。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的政府,对这些民生问题都必须首先予以重视和解决,否则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二是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应尽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应当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其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并通过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加以实现。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性很强的概念,在不同社会和相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的期望和诉求各不相同。
  由此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其内涵是指各级政府有责任解决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将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间接相关的、非基本的问题作为民生问题的内涵,是因为民生问题的内涵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其外延范围势必太大,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一切领域,无所不包,不仅不宜操作和把握,还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的、切身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
  从上述民生问题的概念出发,各级政府应当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有责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的发展机会、基本的发展能力、基本的权益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保障生存权,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有所提高。各级政府相应的责任主要是对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最基本生活资料的弱势、贫困群体实施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所有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险。二是保障最基本的受教育权,为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各级政府相应的责任主要是兴办公立的中小学,为所有愿意读书的少年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并对困难家庭的学生寄宿提供帮助。三是保障劳动权,为适龄劳动人群提供就业岗位,以解决其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各级政府相应的责任主要是实施充分就业的政策,尽可能降低失业率,并对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帮助。四是保障最基本的健康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环境和条件。各级政府相应的责任主要是兴办公立的遍布城乡的基础医疗卫生机构,免费提供传染病疫苗,实施传染病防治和疾病控制(包括通过环保投入和制度监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清洁空气、卫生饮水、安全食品、有效药品等与健康有关的生存条件),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和为存在工伤事故的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工伤保险。五是提供基础性的住房保障,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提供帮助。各级政府相应的责任主要是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及通过组织兴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措施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购房或租房,实现住有所居。六是提供基础的出行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普通的交通工具。各级政府相应的责任主要是为城镇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廉价的公交系统,为农村居民修建简便通畅的道路。
  上述由民生问题的内涵确定的6个方面的外延范围,属于较低层次的、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生产性和高档体育文化娱乐设施的公共投入而言的。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投入,才属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而像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机场、豪华大剧院、高档体育中心、大型城市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多数事项,与民生改善较为间接,不应当算作民生投入。二是生活保底性,这主要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当前我们应当着重解决好具有生活保底特征的民生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现代社会制度的全面确立,需要进一步考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问题,以提升生活质量。三是增益不可逆性,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要注意做“加法”,慎用“减法”。民生政策具有明显的增益不可逆性,由此决定民生投入的连续性和呈刚性增长的趋势。
  综上所述,妥善解决上述6大类基本民生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各级政府改善民生的首要责任和公共财政安排支出的重点和第一顺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