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美元不如“制约”美元
    2008-11-14    王自力    来源:中国证券报

    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冲击下,旧有的美联储金融监管体系弊端暴露殆尽,不仅长期以来在国际金融监管领域“无所作为”的IMF和世界银行再度成为千夫所指,而且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强烈呼吁声中,统治了全球金融世界五十余年的美元帝国,似乎也正在走向崩溃。中国古代秦帝国灭亡前夕,各路诸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场景,或许也会呈现在11月15日华盛顿举行的G20金融峰会上。

    美元霸权受到极大冲击

    真可谓“天下苦秦久矣!”美元作为世界统一结算货币,曾经维持了全球贸易的秩序,并带来了世界经济的空前发展。但自IMF和世界银行成立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新兴市场发展迅速,工业化国家一体化进程加深。IMF和世界银行无论在其职能厘定、业务调整以及治理结构等方面都有改革的必要。特别是长期以来,美元一统天下,掌控着世界经济命脉,客观上造成“利益美国独享,风险全球共担”的局面,这实在是太不公平。而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贸易的日益发达,使得美元霸权走向崩溃已经成为时间早晚的问题。因为建立在一个国家货币基础上的全球结算体系随着该国和全球经济的变化,肯定是不稳定、不牢靠的,也很难真正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全面发展。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也是美元的危机,在美元为主要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各国都要为美国的危机买单,所以各国肯定不乐意。于是结束美元霸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欧洲列强跃跃欲试,俄罗斯心急火燎,日本蠢蠢欲动,刚果(布)总统萨苏·恩格索则代表非洲各国要求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并在新体系中发挥较大作用。国际金融体系的洗牌之日,也是主要国家博弈的白热化之时。美元即将倾覆,激起取而代之的无限遐想,而旧体制的瓦解,意味着新机会的来临,我们是否已做好准备?

    多元化难解当前困境

    事实正是如此,所谓“储备货币多元化”,从表面上看,似乎克服了“特里芬两难”,即一个国家的货币同时充当世界货币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困境,只不过是将矛盾分散罢了。在欧元诞生后,美元、欧元和日元三个主要储备货币之间发生的大幅度汇率变动,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不稳的主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美元汇率的不断上升有直接关系,东南亚国家未能及时调整与美元的盯住汇率制,这正是储备货币多元化本身带来的缺陷。盯住一揽子货币,在实践中并不能解决主要国际货币之间汇率大幅动荡引发的冲击。
    事实证明,多元化的储备货币制度存在加剧了全球货币金融动荡的可能。若此,倒还不如有一个共主,至少能保天下太平。不过,通过此次金融危机,人们又清晰地认识到了美元一统天下隐藏的弊端和风险。因此,面对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需要找到一个顺应潮流的解决办法。真正公平、合理、科学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有一个超越各个国家的统一货币单位。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就像理想的“世界语”,现实中人们既不抵制也不采用一样,由于不同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差异,短期内要想建成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可能性应该说微乎其微。
    更现实的情况是,尽管华尔街倒下了,但支撑美元气势的美国实力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害。美国仍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国民生产总值是紧随其后的欧盟、日本和中国三大经济体的总和,相当于日本的三倍、中国的五倍。美国的军事实力仍然独一无二,同时保持着世界最强大的科研实力。美元不会主动退出自己的“王位”,而且迄今为止,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货币可以取而代之。由此,我们需要研究和讨论的,也许原本就不在于什么“取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加以“制约”,也就是如何行使“制宪”之事。并以此为契机,迫使美元放弃过于“专制独裁”的地位和做派,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因为,在目前形势下,通用一种货币无疑还是必要的,但必须遵循“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完善国际金融体系三原则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在改革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架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或许可以摆脱“专制独裁”从而走上“虚君共和”之路。有了充分的制约和完善的规则,美元仍是昔日的美元,只是少了昔日的霸气,真正为全球经济服务,那才应该是比较理想的结局。
    因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顺应潮流,尊重现实,与时俱进”。所谓“顺应潮流”,是指与全球一体化趋势相适应,货币单位的选择应力求相对统一,以继续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经济增长和全球减贫的目标,尽可能避免出现“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所谓“尊重现实”,是指随着欧元区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虽然仍旧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但相对地位日益下降。因而应以多边主义原则指导全球经济治理,强化多边机制的职能和效率,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地发展。所谓“与时俱进”,是指除反映已有经济规模的总量指标外,还应前瞻性地考虑能够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指标,从而保证制度设计的前瞻性和动态的公正性。
    与此同时,一方面IMF和世界银行应加快改革其治理框架,包括重新审核基金份额、扩大基础投票权、增加发展中国家投票权比重、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否定权等,另一方面IMF必须建立和美联储、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引导金融交易去高杠杆化,并强令其建立对跨境资本的流动性管制和预警,以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