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部分制造企业因成本上升外迁至印度、越南等价值洼地,可能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全球第四次制造业大转移正由中国启动。与此同时,日本的部分制造企业正在或准备回归本土建厂,中国原有的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将遭受沉没损失。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可能在制造业尚未实现整体升级的情况下就会迎来“产业空洞化”的尴尬局面。中国制造业今日的困难局面既有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因素,也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及全球原材料价格飙升的直接结果,某种意义上还是“以市场换技术”策略下的催生物。
市场难换技术仍处分工低端
“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战略举措。改革开放初期,“以市场换技术”基本表现为政府主导的“政策执行”,如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中,都明确要求并鼓励外商投资带进先进技术。上世纪90年代后,“以市场换技术”被政府作为利用外资的一个基本战略明确提出。 尽管有研究表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可对东道国的企业产生正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也不乏三峡工程这样“以市场换技术”的成功个案,但出让市场只是提供了获得某项技术的可能,而且即使获得某项技术也不等于能获得该项技术的开发能力,因为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掌握某项技术不等于拥有技术开发能力。此外从技术的剩余索取权来看,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和本土企业拥有的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福利影响很大。若不考虑剩余索取权的问题,从静态的角度看待以市场换技术,跨国公司的进入无疑带来了新技术。但若考虑技术创新的问题,就会发现从存量技术到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逻辑断层,毕竟设计技术是无法转让的。因此,指望通过出让市场换来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性提高,本身就不现实。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再次印证“以市场换技术”某种意义上只是一厢情愿。30年来发达国家的企业确实向中国转移了一些二、三流技术,但随着中国竞争对手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控制当今和未来的技术市场,使得中国制造业始终无法摆脱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目前,中国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已超过60%,而美、日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只有5%。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靠进口,如中国纺织机械的70%、高端机床的75%,高速胶印机的7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光纤制造装备几乎100%都依赖进口。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中国大多依赖进口,如作为制造业“发动机”部分的装备制造业,国内固定资产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和60万千瓦发电机的控制设备几乎百分之百靠进口。 因此,尽管有报告说中国即将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首席工厂”,但该“世界工厂”实质上只是接受坐在“世界办公室”里的发达国家CEO指挥与控制的“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业仍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仍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中低端。集成电路产业就是最贴切的写照,以该产业最发达的上海来说,目前张江园区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的地区,落户浦东的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等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已占据全国70%以上的生产能力和实际销售额,但在集成电路的全球生产链中,美国控制着设计和生产设备的制造,台湾主要从事集成电路的代工,即根据上游厂家的设计加工集成电路。而集成电路生产链中使用劳动力较多的封装、测试两道工序主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完成,中国仍然充当着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
深耕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经济发展史表明,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是不会将先进技术转移给模仿和自主创新弱的东道国的。美国之所以流向日本的技术非常先进,流向中国的技术相对落后,就是因为日本的模仿和自主创新能力要比中国强很多。这些年来,发达国家的企业正是看到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产权积累有限的现实,利用其技术垄断地位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相关制造企业的技术控制,迫使中国企业接受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国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措施的限制。 因此,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充其量只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控市场能力的手段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作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组建者和领导者的发达国家企业,为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需要,是不可能向中国转移最新最先进技术的。中国制造业在升级过程中,必定遭到领导企业在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技术方面的封锁,产业升级容易被锁定,使得依靠技术转移,嵌入全球价值链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几乎很难实现。 因此,在中国的制造业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的今天,如果中国的制造业不强化研发创新,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那么中国的本土制造业只能沦落到低质高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中,就意味着有可能永远受制于人和处于被动和跟随的地位,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深耕自主创新才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中国在积极承接制造业技术转移的同时,必须通过扎实的自主创新工作来实现制造业升级。一方面,要围绕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和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并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的基础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改变对终端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依赖,搭建并提升高新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平台。同时加大对产学研联合、消化吸收和集群创新的支撑。而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上,要关注世界范围的高技术人才的流动趋势,吸引那些已掌握最新前沿技术的国外人才回国创业。要把上海等技术较发达的地区打造成世界制造业基地及全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人才高地。另一方面,要在有望实现技术突破的重点领域(如装备制造、精品钢材、船舶、新能源等)加大原始创新力度,催生更多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形成产业化。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局部突破,进而带动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