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振兴还须靠自己
    2008-08-15    北京 郑良芳    来源:经济参考报
  看了贵报7月11日登的叶建平写的“‘贱卖’其实是一味苦药”深有感触!7月13日《参考消息》第4版登的《亚洲时报在线》“中国成为外国银行盈利‘新引擎’”!又联想到美国宾厄姆顿大学教授詹姆斯·彼得拉斯写的“中国:高增长率与自由化的高风险,惟一选择?”(见2007年10月5日《参考消息》4版)文中披露:美国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和扩张是华盛顿经济政策中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
  实际上,美国大部分针对中国的索赔和起诉的目的都可以被视为换取中国金融市场彻底开放的筹码。纵观美国的金融战略,第一步是获得中国对金融集团购买股权的开放许可(这一步已被美国政府轻而易举地取得),这样就为占领银行、投资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等次级部门抢占了滩头阵地。接下来是把美国的金融巨人引入到中国巨大的内部存款渠道,让其投资于本地的制造业、商业(注:我国大城市的商业已被跨国超市巨头所控制)、技术和金融部门,从而控制中国各战略经济部门。最后,通过企业并购一旦获得了对中国经济施加金融压力的能力,就直接对政府施压,以便为美国利益服务。
  究竟是靠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能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还是靠中资银行自主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和防范风险能力?在这次次贷危机的考验中已有初步的分晓。早在2005年,在“一窝蜂”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浪潮中,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明确指出:“没有必要和需求来让出折扣,引进投资者”,“对于银行来说,引资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无法将其品牌、技术等全部引进过来。如果引进19%的外资,就有良好的品牌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来了,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搞好一个企业品牌需要全部环节、许多层面,要长期经营和积累”。
  从美国宾厄姆顿大学教授詹姆斯·彼得拉斯文中披露:美国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和扩张是华盛顿经济政策中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的内容来看,这是一场控制与反控制之争。一家中资商业银行能否办好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自主创新,是提升中资银行竞争力和防范风险能力的战略性选择!
  笔者认为,如果“贱卖”是一味苦药,药到病治到也是划得来的!但事实是,它未必会达到人们一厢情愿的愿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一些著名学者宣传跨国公司掌握着先进技术和巨额的资金实力,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依靠、借助跨国公司。因而一些国营汽车厂、机械等厂,纷纷同跨国汽车、跨国机械集团合资办厂,想以让出市场换取核心技术,把跨国公司当成“救世主”“活雷锋”。但实践结果是这些奢望全落空了,而广阔的市场则已被跨国公司占领。又如我国研发大飞机几次把希望寄托在国际合作的外方,结果白白耽误了我国十几年研制飞机的时间!当金融领导部门决策中资商业银行改革要依靠境外战略投资者时,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宗献就认为“号召中资银行‘一窝蜂’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对自己管理能力的否定,是缺乏自信和无能的表现,引进外国投资者固然有其积极作用,却也有其严重的弊端和危害。”
  银行业的核心管理技术是靠跨国银行恩赐,还是要靠我国银行自主创新?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必须要按照中央指引的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提升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去做。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还要靠自己卧薪尝胆、脚踏实地、奋发自主创新。除此之外。没其他捷径可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