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曾是中国外汇政策的指导方针,但近几年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热钱的大量涌入,中国外汇储备的超速增长正陷入“过犹不及”的宿命。强制结售汇制度一直被认为是其主因,近日,修订版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强制结汇要求,呼吁多年的“藏汇于民”口号终于有了制度层面的支撑。
2006年年初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后并没有停下脚步,并于2006年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截至今年8月底已达1.8万亿美元。当然,这个世界第一指的是官方外汇储备,由于此前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导致民间外汇储备匮乏,据估计仅为1600亿美元。而西方国家的现状是官方外汇储备不高,而民间外汇储备占了大头,比如美国的民间外汇储备是9万多亿美元,日本是3万多亿美元。 官方外汇储备虽然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但实质却是对企业和居民的负债。外汇储备并不是政府的财富,它相当于政府“借”的钱,不能随便乱花,特别是不能花在国内。尽管官方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可以避免资本流出带来的金融风险,但如何管理外汇储备以及避免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干扰一直让我们大伤脑筋。 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持有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不仅面临美元贬值的风险而且还苦于投资无门。投资美国国债收益率过低,投资美国政府支持企业的长期债券也面临风险,最近美国的“两房”危机给我们敲响了及时的警钟。 此外,由于强制结汇投放出大量的基础货币,尽管央行通过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但仍是杯水车薪,这就导致超发的货币只能在国内有限的投资渠道内翻云覆雨,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而一旦热钱全面流出将面临紧缩货币政策超调的风险,近日股市的大幅下跌就有QFII和热钱大肆做空的因素。不可不防患于未然。 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取消让企业和居民根据需要保留外汇资产,不仅可让外汇管理部门抛掉“烫手的山芋”,让企业和居民自己来承受风险和收益,而且还给货币政策松了绑,也减少了央行的对冲成本。但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外汇投资渠道狭窄的条件下,企业和居民不会大量持有外汇,最近一年多来外汇存款的逐步下降就是公众在“用脚投票”;QDII过高的投资门槛和较差的投资业绩,也令企业和居民选择“强制结汇”。 “藏汇于民”毫无疑问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但前提是要打破目前毫无悬念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建立完善的外汇投资市场,否则“藏汇于民”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目前来看“藏汇于民”并不意味着“藏富于民”。 值得欣慰的是,新版的《外汇管理条例》把“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修正为“严进宽出”,这相当于拓宽了企业和居民的外汇投资渠道,有助于把“藏汇于民”真正落实到“藏富于民”。但这也是把双刃剑,因为这给目前滞留在中国的大量热钱提供了撤出的便利。总之,从“藏汇于民”到“藏富于民”并非坦途,需要相关部门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以及左右逢源的平衡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