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再失措,症结究竟在哪里
    2008-07-30    黄湘源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二季度刚刚大举抛售金融地产股,现在又急急忙忙大举买入。恐怕连基金自身也不知道,这一次的自我否定到底算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归属感决定成熟度。要使基金成熟起来,还得先从还基金的发行权于市场开始,使其从一开始就学会面对市场,亲近委托投资人的利益,远离违背基金根本宗旨的窗口指导。
    基金又一次因自己的行为受到嘲笑。
    二季度刚刚大举抛售金融地产股,现在又急急忙忙大举买入金融地产股。如果是有计划的高抛低吸,那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便说三道四。问题是,现在大举买入的理由跟当初大举抛售的理由不仅自相矛盾,而且同样是没有找到足够的支持。金融地产股,当初未必糟糕到该被大举抛售的地步,现在也没有出现值得大举买入的足够令人兴奋的事情。恐怕连基金自身也无法相信,这一次的自我否定是否将意味着否定之否定的理性升华。
    尽管集中了密度相当骇人的高学历人才,但是基金的判断力却让人怀疑。早几年基金就一再地唱空周期性行业,然而,某些周期性行业尤其是与基础建设有关的板块出人意料的业绩表现和市场表现却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基金的判断失误。如果只是市场上有人有意同基金过不去,那么,业绩如果未受到人为的操纵应该是不偏不倚的。可是,连业绩表现也跟基金过不去,那只能说明基金的判断力出了问题。
    有人把问题归结为基金经理太稚嫩。没错,基金经理虽然学历高,但普遍年龄较轻,40岁以上的还不到20%,更主要的是,基金经理变动过于频繁,致使现有在职经理的平均任职时间还不到一年半,许多人缺乏足够的投资实践考验和必要的资金运作运用的管理经验。
    不过,这未必是基金表现不成熟的真正症结所在。因为如果是基金经理辞职外流过多而摊薄了基金经理的成熟程度,那么,对症下药的方子有的是,无非就是尽可能地同业绩挂钩就是了。公募基金经理流向私募基金的原因,除了前者的提成比例不如后者之外,还有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股权。股权使得基金经理有了为自己打工的感觉,但这在公募基金除非MBO,否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事情不能不回到它的起点,那就是“为什么设立基金”?对此,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回答是很不一样的。私募基金说的是:我帮你理财,你给我回报。私募基金经理获得的股权即使不完全是自己的钱也是有具体的出资人承担的,它同时也是对其所履行的理财责任的一种担保,和一般意义上的股权激励不是一回事。而公募基金的设立则是行政权力对市场蛋糕的垄断性分割,一方面对发行人输送利益,保证他们获得与管理的基金份额相当的管理费以及寻租权利,另一方面,则从所批准设立的基金那里得到作为利益交换的托市承诺。在这里,公募基金对基民的信托责任早已被置于脑后,至于基金经理不过是托市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在对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标准也大不相同。虽然社会上也有私募基金的评价和排行榜,可私募基金从来就不理会,他们注重的是钱生钱的效益。如果跑得赢大盘而跑不赢效益,私募基金经理就连生存都困难。某著名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主动解散旗下基金,在市场高位果断急流勇退,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么?而公募基金则除了排名还是排名,尽管今年一二季度分别亏了数千亿,却并没有影响他们继续为排名而争。前不久据说还为此而发生了群殴潜规则背离者的黑社会事件。不过,所谓排名者也,无非也就是托市的贡献大小而已。而凤毛麟角的跑赢大市者,居然没有几个是为委托人赚了钱的。这更说明排名不过是公募基金行为背离价值理念的潜台词。为排名而托市,也会因害怕排名落后而争先恐后地砸盘,这也是托市走向其反面的表现。公募基金经理不怕托市,也不怕砸盘,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花自己的钱的感觉。这样的钱哪怕扔水里,也不影响基金公司的管理费,甚至也不对基金经理的薪酬产生太大影响。
    基金不成熟,虽然在形式上不乏基金经理不成熟、投资理念不成熟、考核制度不成熟、内部管理不成熟、运行机制不成熟等多方面的表现,但不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而设立基金的问题,不要说基金成熟不起来,股市也成熟不到哪里去。而基金的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股市的不成熟所造成的。只要股市需要多发IPO和再融资,就可以多发基金,而且还可以用一定的比例来限制基金的自主行为,使得基金即使不想在不合适的价位接盘也欲罢不能。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基金总是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排名来掩盖其靠天吃饭的无能。而在熊市环境下,基金做空的真实倾向也总是可以由于仓位比例的表面稳定而得到掩饰。这充分说明,牺牲了委托人的利益托市去,对托市的贡献越大,离信托责任越远,而且,托市的实质也是伤害市场,为融资服务的功能最终不能不为对融资功能放大化的过度追求所损害。
    在某种意义上,归属感决定成熟度。要使基金成熟起来,就得先从还基金的发行权于市场开始,使其从一开始就学会面对市场,亲近委托投资人的利益,远离违背基金根本宗旨的窗口指导。
    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今日为托市而发行的公募基金越多,日后将不得不面临如何解决公募基金所有权归属问题的难度越大。公募基金不等于全民所有制,但像目前这种有特定发行人所发起设立的公募基金确实存在妾身未明的问题。用国有控股的政策管理公募基金,不免牛头不对马嘴。要使基金成为市场稳定器,根本之策是让基金回到市场,明确其对委托投资者负责的信托责任。
    在某种意义上,还基金发行乃至于IPO的权利于市场,是包括基金在内的市场主体走向成熟的开始,也是中国股市走向成熟的开始。否则,一切都谈不上。
  相关稿件
· 中国银行收购瑞士一基金公司30%的股份 2008-07-30
·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榜样公益基金成立 2008-07-30
· 跛足的公募基金还不值得信赖 2008-07-29
· 跛足的公募基金还不值得信赖 2008-07-29
· 东吴基金打造“投研一体化”平台 强化客服 200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