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经济运行数据尚未正式发布,但对于5月CPI的预测已纷纷出笼:无论是高值8.1%,还是低值7.0%,均较4月的8.5%有所下降。鉴于此,国内外皆有言论称,防止经济下滑成为了首位任务,防通胀退而求其次,紧缩政策6月起或有放松。然而,昨日央行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再次明确:为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这意味着紧缩货币政策近期恐难松绑。
央行报告重申上述观点,基于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综合判断,即防通胀风险胜于防经济下行风险。今年以来,在净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前4月经济连续处于“绿灯区”,相对于去年9月至12月的“黄灯区”,经济已由偏热转向平稳运行。然而,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引发人们对于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的担忧。6月1日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5月份全国制造业的生产、订单指数大幅降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显示,5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3.4%,比上月回落5.5个百分点。有经济学家指出,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由升转降的表现,需要加以关注。 央行报告对经济增长前景则相对乐观。报告不仅认为外需增长趋缓风险不宜夸大,即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出口不会出现急剧下滑,而且对于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保持相当的信心: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能保持稳健增长,国内消费增长有可能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对于通胀,央行报告则表示了更多的忧虑,认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从影响物价走势的各种因素来看,由于夏粮丰收和农副产品价格下降,5月后CPI涨幅有下行的趋势,但是未来潜在的物价上行压力却不容忽视。 首先,由于我国目前实行油电价格临时管制,我国的CPI涨幅并不是真实的物价总水平反映。近来,由“油荒”和“电荒”引发的适时调价的呼声日渐高涨,而油电价格一旦上调将释放抑制的通胀压力。 据天相投顾测算,如果电力和成品油的价格调高10%,将环比影响CPI
为1.5%。而据研究人员测算,
2008年一季度,五大发电集团约300亿的燃料成本增加需对应上网电价提高10%才能抵消;就成品油价来说,目前国内外差价达每吨4000千元左右,研究人员认为至少应平均上调800元每吨,而这个调价幅度约提高15%左右。 其次,国际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压力仍大,来自国际的输入型通胀压力难以单纯依靠我国内力来化解,特别是对于原油这样的净进口产品价格就更难掌控。 由于央行坚持认为抑制通胀仍为首任,并提出当前仍是当前仍要立足于防止信贷过快增长,所以综合来看,紧缩货币政策近期难以改变。对于抑制通胀,则可能多方面借力:通过加速人民币升值来缓解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压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控制流动性过快增长;适时启动资源品价改,从控制国内需求的角度,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物价上行压力。近期通过不对称加息抑制通胀可能性不大,因为加息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而央行报告明确表示“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压力仍较大。” 此外,灾后重建或有局部性货币政策松动,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曾指出,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的要求,既要满足抗震救灾企业需求,也要落实好宏观调控举措,防止物价和投资增长过快。不过从央行报告提出的“防止货币信贷投放过快增长”来看,灾后重建过度依赖信贷并不现实。对于灾后重建资金需求量,发改委日前表示尚难测算,不过有专家估计可能高达万亿资金,对于这一巨大的资金缺口,除信贷、财政支出、社会捐助等方式外,发行特别国债是另一条可行的融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