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国务院扶贫办正在草拟的扶贫标准调整办法,将把过去的贫困线抬高。如果这个贫困线提高至年收入约1300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将首次达到日收入1美元的国际标准,全国贫困人口也将由目前的4000万增加到8000万。据称,目前,扶贫办正向它的26个成员单位征求意见,在修订之后择日向国务院报批。笔者以为,接轨贫困国际标准,方能彰显大国的求实理性和可贵担当。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坚持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扶贫道路,1978年至2006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2.28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连世界银行也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全球贫困人口将呈增加趋势。即使如此,我们既不能盲目自满乐观,更不能停止扶贫攻坚的努力。因为在1985年我国确定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作为贫困线,此后根据物价指数,虽逐年微调,至2008年绝对贫困线标准已上调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但仍然仅仅是“生存贫困线”,而非“发展贫困线”。 笔者认为,“生存贫困线”即是填满肚子,维持温饱。所以,该贫困线设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即国家统计局将营养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天2100大卡。然后,根据20%的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测定出满足这一营养标准所需要的各种食物量,再按照食物的价格计算出相应的货币价值,也即“食物贫困线”。虽然,这一标准的确立与当时经济发展的国情相关,但必须承认,这委实是太低了,忽略了公民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社交等作为一个人发展的基本权利。 事实上,即使吃饱肚子,我们的标准仍然与国际标准具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中国家国际通行标准是每日每人1美元,每年约为2500元人民币。正因此,我们理当直面国家贫困标准低的现实,尤当正视按国际标准划分,全国贫困人口可能增加至上亿人的现实。这种正视恰恰是对民生、民本的理性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拨乱反正。一个国家的公民,不仅拥有生存的权利,还当拥有发展的权利。不仅需要免于物质匮乏的权利,还需要健康快乐,有文化教养,并在社会交际中实现自我,享受自尊的权利。特别需要充分享有教育权,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并在自我发展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接轨贫困国际标准,虽然可能降低中国政府扶贫的成就感,甚至会让我们的一些官员感到有失颜面,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担当的信念,也正是国家政府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重要表征。对目前贫困规模、贫困发生率和贫困发生的深度等重新估算,新的贫困线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收入,还将考虑他们在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支付能力,无疑将加大政府的责任,考验政府的担当。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认为:贫困的终结不仅仅意味着结束极端苦难的状态,更意味着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走上发展的阶梯,开始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与希望。只有人人都能迈上发展的轨道,我们这个时代才具有令贫穷终结的可能。事实上,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障,以及民主参与,使贫困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和表达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致贫的原因,使他们稳定地走出贫困,而再不至于因教因医返贫。基于此,我们理应厘清当下的扶贫思路,重新整合扶贫资源,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扶贫机制,加强反贫困中的政府治理,确保贫困人口民主参与的权利,重视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方能有效保障每一个公民发展的权利,满足公民的公共福祉。 钱,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怎么花,得让老百姓看明白。温家宝总理的话已清晰地传达了政府的意志。我们高兴地看到,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34831.72亿元。政府的意志和雄厚的国家财力,都为接轨贫困国际标准奠定了基础。职能部门当顺应民意,从善如流,与时俱进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