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准备金率从紧货币政策启幕
    2007-12-10    作者:余丰慧    来源:中国网

  中国人民银行8日宣布,从2007年12月25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20余年历史新高(12月8日《新华网》)。

  央行今年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这样几个情况不容忽视:从背景上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过去3天,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明年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要求。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士都纷纷预测,如果不出意料,央行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仅过三天就宣布第十次上调,还是出乎了意料。央行指出,此次上调旨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幅度上看,一改前九次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为一个百分点,不再“温柔”。从历史水平观察,高出20年来最高水平13%的1.5个百分点。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上期实施的13%准备金率没有包括央行要求商业银行留存3-5%的支付备付金,如果加上备付金,实际的存款准备金率在16%以上。准备金率上调空间仍然有。以上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央确定的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已经于2007年岁末拉开了帷幕。
  2007年是我国货币政策运用率最高,调整次数最多的一年。但是,针对当前的物价水平、偏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出现了一股“宏观调控无效论”“货币政策无效论”的思想。笔者认为,货币政策不是无效而是效果很大。从物价水平上看,如果没有央行频繁、及时使用货币工具进行调控,今天的物价指数决不仅是这么高,经济决不仅仅是偏快而已经过热。从最近的股市、房价来看,虽然货币政策不主要针对这些,主要是从防范信贷风险角度出发,但是,客观上已经对楼市起到了调控作用。房价目前的“拉锯”状态,其实是从央行的第二套房贷新政开始的。前九次上调准备金率,已经起到了收缩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过多,放贷冲动过大的作用。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感觉到了内部流动性瞬间的吃紧。一些商业银行由于内部流动性不足,连被其看作安全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也被迫停止了。怎能说“货币政策无效”呢?比起计划经济时期控制货币投放总量,国家一个命令银行全部停止贷款相比较,货币工具调控手段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但是,对经济发展的损害非常小。我们孜孜追求的宏观调控要运用间接手段的目标终于实现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格林斯潘在任美联储主席时,于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历时一年半时间,13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至4.25%,每次0.25个基点,既遏制住了经济过热,又没有对经济发展损害太大。因此,可以说,“宏观调控无效论”者是拿计划经济时期思维来看待当前宏观调控政策。
  在从紧货币政策的主导下,提高准备金率以及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手段的实施,必须处理和兼顾其他方面的一些情况。必须兼顾扩大就业的要求。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掌控不好,将会减少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这是明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必须认真处理好的问题。必须兼顾和处理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问题。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将会使商业银行更多的资金被冻结到中央银行,而中央银行目前付给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是1.89%,而商业银行吸收的三个月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已经达到2.88%,一年期达到3.87%,对商业银行来说被冻结这部分准备金与吸收存款的利差严重倒挂。还有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出现由于流动性紧张,为了保支付或者其他项目的应急,被迫在银行间资金市场高息拆借资金的情况,大大增加资金成本。
  同时,必须注意到,旨在遏制流动性过剩的准备金率的频繁使用,只能收缩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而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主要是贸易顺差过大造成的,而这种状况的形成有世界产业转移等复杂因素导致的。从这个角度说,仅依靠央行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可能会出现一木难支的情况。
  因此,建议央行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减轻商业银行利差倒挂对经营的压力;希望相关部门与央行积极配合共同遏制流动性过剩问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