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油荒应让价格挺起腰板说话
    2007-10-30    作者:吴睿鸫    来源:红网

    媒体曾于上周曾披露国内柴油批发价飚涨的消息。近日,有消息进一步证实,随着各地资源日趋紧张,柴油零售市场已全线告急,部分地区更陷入脱销境地。由于批零业已倒挂,甚至有少数民营油站开始擅自加价销售,而更多的则被拖垮。(《上海证券报》10月29日)

  每逢油荒现象笼罩各地时,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以及媒体,大都对国内几大石油巨头炮轰一番,声讨其见利忘义,不承担企业公民责任,甚至对“逼宫”、“唱空城计”行为,更是反感至极。
  声讨归声讨,反感归反感。中国的油荒仍旧隔一段就卷土重来一次,且发作周期越来越密集。所以,笔者觉得,既然寄希望垄断组织的良心发现极不现实,以及我们的声讨与反感也无济于事,白白做无用功,就应该理性地进行深刻反思,到底是什么根源,导致了油荒愈演愈烈。
  笔者以为,用一句话概括最为恰当:因为价格在整个国内石油市场上话语权极其微弱,才是导致油荒的重要原因。具体讲,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政府严格的行政管制。由于国内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上调成品油价格无疑等于火上浇油。尤其是油价上涨会引起消费者乃至普通居民的强烈反感。
  另一方面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成效不明显。正如报道所讲,近期,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徘徊,上周末更一举创下92.22美元/桶的盘中历史最高价,而由发改委负责调控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则一直按兵不动。出于利益考量,众多国内炼油厂产能无法明显增长,导致供需失衡。
  经济学原理告诉大家,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引导来实现的。当前我国资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譬如说,当前的成品油价格,存在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倒挂现象,就影响了市场供应保障程度,同时也不利于促进节约用油。
  应当说,在石油市场领域,国家早就试图让石油价格机制挺起腰板说话,并付诸实施。如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上,从2001年始,我国国内成品油就采用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成品油定价机制,依据三地市场平均价格,来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又宣布实施“原油成本法”,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的平均值为基准,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
  尽管从事实上讲,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仍然没把市场化价格机制这一核心枢纽发挥到理想化水准,但值得欣慰的是,无论是决策层,石油巨头,还有消费者,基本上都达成一个共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管步伐大小,方法如何,其主旨向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积极靠拢,企图让价格真正挺起腰板,昂起首来,堂堂正正去做事。
  当然,让价格挺起腰板说话,实现石油价格真正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多工作细节需要做好。在这方面,我们周边国家,像日本、印度等都在石油市场化改革中积累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比如,在国家财政上给予弱势群体和公共产品以资金补贴,取消与资源产品市场化不符的各种税费,最后过度到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总而言之,在我国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开放的前提下,简单的行政性管制,让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成品油价格处于长期倒挂,终究不是上策,向真正的市场化方向勇于迈进,积极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步伐,让价格挺起腰板说话,才是最佳的因应之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