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场不应对外开放对内封闭
    2007-09-20    作者:韩方明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石油价格最近再度升涨到历史高位。而内地最近关于石油业务的讨论也进入白热化。但是目前的趋势,不能让人乐观。
  有一份足够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1998年以前,民营企业在石油流通领域占到了85%,每年上缴利润高达人民币1000多亿元。民营石油批发企业与民营加油站固定资产总投资约为人民币7720亿元,就业总人数134万人。据统计,民营资本占成品油批发企业总数的33.4%和国内加油站总数的56.3%。民营企业已进入成品油分销领域的各个环节,不仅企业数量多,而且分布区域广。
  但是,即使这样规模的民营产业,在垄断压力下,也变得脆弱和战栗。
  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国内石油零售市场在2004年对外开放,国内石油批发市场在2007年对外开放。实际上,从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经贸委等八部门的“38号文”便明确规定,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单位不得批发经营,各炼油厂一律不得自销。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重申两大集团的成品油批发专营权,并进一步赋予其零售专营权。而今年1月出台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3月的《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导手册》,则将石油民企门槛再次提高,《指导手册》规定申请人要提交的材料包括:全资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拥有1万立方米以上成品油油库的法律证明文件。这样的数字要求,对于中国许多正在发展中的民营石油企业,无疑是过分苛求了。
  显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一度风光的石油民企不是输在没能力,而是市场的垄断行为把这行业的民企活路封堵了。
  接下来的故事并不是商业价值之中的主旋律,更多的是杂音。中国民营石油批发企业由1998年的3340多家锐减到目前的663家,其中有三分之一已经或将要倒闭,现有45000多个民营加油站中五分之二处于死亡边缘。这样的生存现状,不难理解近日民营油企为何要捆绑出售给外资。
  在6月发改委主持的会议上,中石油、中石化态度强硬,不同意切一块地盘给民企。
  实际上,失去生存空间的民营油企已经相当实际,纷纷将企业打包出售给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的跨国外资企业,这种被垄断击垮的企业割肉奔逃,使得外资大鳄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从容在市场中布局。今后中国石油垄断巨头将会发现,摆平一群小民企后,面对的将是新崛起的后台很硬的外资油企挑战。从博弈能力以及资金、市场经验等各方面而言,跨国能源巨头的能量将会远远超出民营油企,国际压力将会一再对准加诸在中国的石油产业政策上。
  如果说民企经营石油可能危害国家安全,难道外资大笔分切石油产业反而更加安全?这种逻辑背后,其实质是垄断企业为了一时的实惠小利,而罔顾国家安全。表面上看,今日很多乖张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经济安全,殊不知恰恰为日后的严重不安埋下了重重隐患。
  开放油源,以技术指标作为行业门槛,这样资源行业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僵局。如果有关方面继续以垄断企业捍卫经济安全这一似是而非的论断欺上瞒下,必然导致中国石油领域的市场化一再失去理性演变的机会,最后可能因海外大鳄虎视眈眈而被迫开放和节节让步,到头来还是失去竞争力与控制权,终至贻害无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