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9月12日发布的数据,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17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7月的16.4%,创2004年5月以来最高纪录。(据9月13日《人民日报》)
如果仅从表面的数字看,可以得出中国消费增长速度大大增加的结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度的增长包含两个因素: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数量的增长,二是社会消费品价格的增长。只有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才能如实地反映数量的增长,这个才是实际的社会消费零售的增长,也只有用这个数据衡量消费增长才有意义。 如何扣除价格影响?根据笔者的测算,5-8月社会消费零售实际增长分别为:13.1%、12.4%、11.5%、11.4%,相对应;5-8月的商品零售价格增速分别为:2.4%、3.2%、4.4%、5.1%;5-8月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分别为:15.9%、16.0%、16.4%、17.1%。(其中8月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尚未公布,是根据各月CPI同比增速和商品零售价格同比增速数据线性回归得出。) 可以看出,自5月份CPI同比增长突破3.4%后,各月的实际消费增速,随CPI增速的加大而逐渐降低了。到了7、8月份,尽管社会消费总额的名义增长高达16.4%和17.1%,但实际增长却跌至12%以下。 由此看来,表面上消费繁荣,不过只是物价上涨背景下的幻象。2006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年初,政府为消费增长设立的目标是12%。如果消费增速恶化的势头继续保持,这个目标恐怕很难达到。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短期看,消费增速的萎缩是受通胀影响所致。价格高了,对低收入者而言减少购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此前,在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下,有些市场就出现销量大幅萎缩的现象。从长期看,这是中国两极分化的收入分配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结果。只有穷人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节衣缩食。 扩大内需、进行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型是政府喊了多年的口号,目前看来在这方面依然没有根本的起色。那么如何改变现状?要真正发展内需,扩大消费,令社会消费持续有效地增长,需要改变目前两极分化的收入分配格局,增加穷人的收入,因为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这是治本之策,也是一个长期问题。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上文已经指出的,通货膨胀已经使消费的增速持续下降。短期内,控制通胀恶化是抑制消费增长恶化的必要措施,这是中央银行的事情。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当前主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似乎都依赖在了货币政策之上,而与收入分配机制密切相关的财政政策,却几乎没有什么动静。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各地政府、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在以远超过GDP的速度增长。显然,这种货币政策独舞的情况,是难以真正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其虚华的经济增长后果,就是通胀背后的消费虚假繁荣。 疾风知劲草,通胀压力下中国脆弱的消费增长终于现出原形。物价上行提高了消费的名义增速,却压低了其实际增速,这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反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