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调控应慎用税收手段
    2007-05-24    郭田勇    来源:新京报

  有学者提出征收资本利得税的建议,尽管对当前的市场过热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但有可能给市场发展带来剧烈震荡,因此政府在决策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由于央行上周末的紧缩措施似乎并没有遏制股市的上涨势头,有关提高印花税的传闻便在市场上流传。昨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新闻办有关负责人均表示,目前确实没有接到有关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的通知。(上海证券报5月23日)

股市需适度调控严厉打击违规者

  股市在短时间内上涨过快,确实蕴藏着巨大风险。面对这一局面,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能无动于衷,而应出台适当措施对股市进行适度调控。
  日前,央行罕见地同时出台了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放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三项措施,央行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应当说,央行的调控政策,不仅着眼于抑制流动性过剩、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也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同时,透视当前火爆的资本市场,其背后隐藏的大量问题不容忽视:有的金融机构在销售基金等投资产品时未加具体说明,以至于不少投资者认为,买基金就等于是利息更高的存款。大量的新股民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涌入股市,以为买股票就注定能发财。因此,银行、证券公司等有关部门必须切实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要使投资者在对股票投资的风险有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去“买者自负”。
  此外,大凡在牛市,市场中都“鼠味十足”,都将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企业鱼目混珠、发表虚假消息、与“庄家”联手违规拉高股价以牟取暴利的现象,也会存在一些证券、基金从业人员利用公权为自己或帮亲朋好友建“老鼠仓”获取不法利益的情况。
  当前监管部门也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者。

提高印花税不如取消利息税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这就要求政府对股市的调控应十分谨慎,要避免调控给市场基础设施及其长远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此问题上,10年前我国对股市行政干预的教训是很深刻的。1997年,针对当时股市的过热,政府在采取发社论、查违规等多项措施未果之后,为彻底切断股市的资金来源,断然决定商业银行从交易所债券市场撤出。
  这一措施虽为股市带来了降温效果,却留下了后遗症,至今我国货币市场仍处于交易所与银行间的分割状态。
  再看台湾股市的教训,1988年台湾当局宣布征收资本利得税,引发股市暴跌,股指由10000点迅速至3000点,后来当局不得不将该税种取消。
  反思这些问题,当前对股市的调控即要尽量使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特别要避免一些力度过猛的政策措施。比如,有学者提出的打通内地与港股、征收资本利得税等建议,尽管对当前的市场过热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但有可能给市场发展带来剧烈震荡。因此,政府在决策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手。
  当然,针对市场过热,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不容忽视的,但要正视税收政策的作用。比如当前坊间流传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1‰提高到3‰的消息,笔者认为,提高印花税对股市而言属于微调措施,并不会引发市场的深度下跌。不过,当前加税不如减税。1999年我国为抑制通货紧缩、启动内需开征了利息税。当前经济基本面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通缩变成了通胀,正是由于利息税的存在使得央行加息后存款实际利率依旧为负。因此就调控效果而言,当前提高印花税不如降低甚至取消利息税。

央行应连续加息

  针对当前公众持续高涨的投资热情,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是从增加市场供给上多做文章。“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喊了很长时间,却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当前,有关部门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要及时启动公司债、发展三板市场、私募股权市场、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市场的建设,鼓励和引导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内地,开发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以解市场之需。
  当前还要继续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尽管货币政策不以资产价格作为其主要调控目标,但其对资产价格变化带来的间接效应却不容忽视。如上文所说,由于利息税,居民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
  但央行此次的组合政策,事实上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也就意味着打开了利率的上行空间。因此,当前央行具有充分的条件继续加息甚至连续加息,其主要目的在于恢复“正利率”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但也会带来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间接效果。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