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16 王莉 李新民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2007新年伊始,本报能源资源专刊编辑部推出了“2006年中国能源资源十大新闻”,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5我国能源十大新闻”和本报能源周刊评出的“2004我国能源十大新闻”相呼应,向人们展示了过去三年间中国能源资源领域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然而,笔者发现,在这三年间评出的各年度的“十大新闻”中,居然有一条内容基本相同的新闻——“黑色矿难事故频发”、“煤矿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煤矿安全事故出现回潮和反复”。
近年来,媒体对矿难的关注,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的话题成为关系到“和谐社会”重大命题。作为长期关注我国能源资源领域报道的记者,面对“煤炭安全事故”连续三年入选“十大新闻”,我们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痛心与无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安监总局、煤监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多管齐下,其工作声势之大、动用人力之众、花费财力之多,前所未有。然而,一次次矿难发生,一次次停产整顿,一次次安全检查,之后却又是一次次的矿难发生,煤矿安全事故屡禁不止根源何在?
“官煤勾结”被认为是矿难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自2005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击官煤行动全面展开。由中纪委、监察部牵头展开的打击“官煤勾结”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战果。可全国煤炭安全生产形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好转,矿难仍在频频发生。其因何在?
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声音:由于我国落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社会平均生产力比较低,安全生产的基础仍很脆弱。翻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目前我国所经历的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矛盾,也是西方国家曾经经历过的。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由此认为,“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期,也是事故的易发期,所以发生事故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原因,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甚至出现反复的思想准备。”
据专家研究,发达国家经过很多年才走出煤矿事故“易发期”,英国用了70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26年。那么,我国走出煤矿事故“易发期”要用多少年?李毅中的回答是:10年至15年。这是在“全党全社会对安全生产高度关注、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治本之策”的前提下做出的判断。
安监总局局长的“判断”让人担心,“矿难频发”还将有机会再次入选2007年的业界“十大新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