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职称外语考试改革刻不容缓
    2006-11-06    本报记者:聂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早在2004年就曾提出职称外语考试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王建民表示,国家设置职称外语考试的目的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以便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执行了这么多年,其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评定职称,我国每年有数百万人不得不硬着头皮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有些人甚至采取作弊的方式试图拿到合格的成绩单。据人事部相关资料显示,在2004年的职称外语考试中,违纪人数达到11000余人。而就在通过了这项考试的考生中,即便是成绩优秀的,对外语也仍然看不懂、听不懂、不会说……职称外语考试的初衷并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是弊端愈发显见。
    王建民认为,职称外语考试最大的问题在于职称评定时所采取的“一刀切”的做法。根据职称外语考试的相关规定,不论处于什么行业,从事何种工作,参加同级职称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同级外语考试。“自然科学工作要求经常接触国外文献,和国外先进技术打交道,对于这类人员来说,外语确实很重要;但社会科学工作者就不同了,他们很少有机会使用外语。”在王建民看来,一些有着过硬专业技能的人员,因为外语不过关而放弃职称评定,“如此浪费人才,实在让人惋惜。”
    王建民认为,当前改革职称外语考试刻不容缓。他提出,首先是要改变“一刀切”的做法。“这也是职称外语考试改革最为关键的一步。”为此,职称评定中的外语标准就不应该统一化,而应该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王建民建议,国家部委应将评定标准的制定权交给各省和直辖市。他说:“各省市可以根据自己地区内行业和部门实际工作中对外语水平的要求程度进行划分,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岗位的人员在职称评定时都应该设置不同的外语水平要求,对于那些与外语相关性大的行业、部门、岗位,可以适当加重外语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而对于那些实际工作中很少使用外语的,则可以减少外语的权重。”
    此外,“一票否决”的做法也应该加以改革。职称考试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参评者进行评价,参评者的专业水平应作为评定的主要依据,而作为语言工具的外语则不应该和专业评定平起平坐,享受“必要条件”的待遇。王建民认为,将外语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条件”是比较合适的做法。“因为外语不过关而否定了其专业造诣,不免有些喧宾夺主。而现行职称考试将外语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项‘铁门槛’和‘硬指标’,很不合理。”
  相关稿件